增添并豐富蘇氏文化元素 蘇東坡石像近日將進駐蘇家圍
有“南中國的畫里鄉村”之稱的蘇家圍客家鄉村旅游區正在升級改造,景區面積擬擴容至36 萬平方米,新增東山學堂、大菜園、濕地公園等項目。記者昨日了解到,以游客接待中心、停車場、蘇東坡文化廣場等項目建設為主的一期工程預計在第23 屆世客會前完工。
擴容至36萬平方米
自2001 年,蘇家圍以旅游區的面貌面世以來,它就因秀美的鄉村風光、濃郁的客家風情和深厚的蘇氏文化而廣為游客喜愛。但多年來,由于硬件設施不足和老化,蘇家圍的旅游業發展緩慢。今年4 月,東江畫廊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接管該景區后,計劃投入5000 萬元,將蘇家圍建設成4A景區。
該公司副總經理江新良介紹說,新景區將繼續堅持以蘇氏文化、客家文化、鄉村文化、農耕文化為內核。根據初步規劃方案,旅游區的規模將從原來的8 萬平方米擴大到36萬平方米。
其中,一期工程將建設蘇東坡文化廣場和可停放大巴40 輛、小車200 輛的生態停車場,并改造停車場邊的古式民居為游客接待中心,該中心將涵蓋售票、咨詢、保管、導游和醫療服務等多項功能。同時,景區內的四季農事廊、鄉村性別文化展館等項目將進行修繕改良,導游牌、洗手間等配套設施也將逐步完善。
而按照中遠期規劃,蘇家圍將成為一個既有迷人的鄉村風情、自然風光,又兼具互動性和樂趣性的綜合性景區。江新良說,在景區的西邊,該公司擬租用蘇圍村南面 30 畝農田作為大菜園,為游客提供自采、自摘服務,而北面靠東江的河灘地,則可打造濱江濕地公園;景區內還將新建集文化、運動、休閑、體驗于一體的農家樂休閑度假區——“一畝三分地”;此外,長 6600 多米、環繞整個景區的自行車道,可滿足游客自駕、自游的需求,豐富景區的可游性。
增添蘇氏文化元素
蘇家圍的村民多是蘇東坡的后裔,景區的旅游資源也很大程度是依托東坡文化效益而吸引游客的。因此,“豐富蘇氏文化”成為了此次升級改造的重要內容。
記者了解到,為了體現東坡文化,該景區將把迎親坪建設成蘇東坡文化廣場,在廣場上立一個蘇東坡的石像,建設雕刻著蘇東坡詩詞的書法碑林;同時將改造老民居,開設“三蘇博物館”,以圖文的形式,讓游客了解蘇東坡的生平和與蘇家圍的淵源。
除了蘇氏文化,景區內客家文化的提升也是重要一環。蘇家圍有著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作為當年蘇圍村的學府——東山學堂,曾因歷史上一年考上12 個秀才而使該村享有“蘇半縣”的美譽至今。但如今,東坡學堂早已毀于風雨之中,只剩殘垣荒草。幸運的是,此次改造,東山學堂也有望在舊址上重建。“學堂建成后,可以讓游客參與‘三字經’、‘論語’等國學教育,讓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國特有的漢學教育和科舉制度文化。”蘇家圍文化館館長蘇瑞國說。
此外,景區還將在義合碼頭重修義江古廟,在各展示館增添文化噴繪。
“在文化建設上,除了硬件設施,軟件上我們也有很多改善!苯铝颊f,除了將改良原有的客家民俗表演外,還將增添舞龍隊、燃放鞭炮等項目,“我們的設想是,把蘇家圍打造成最具有鄉村節日喜慶氛圍的鄉村旅游區。”
擬修繕5棟古民居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舊項目的修繕,還是新項目的建設,都將以客家建筑風格為主,以保持蘇家圍原有的風格。此外,該景區擬要求文化部門對景區內的所有古民居進行修繕,近期擬修繕其中的5棟。
“目前古民居有部分屋檐上橫梁、櫸頭已經被滴漏的雨水侵浸腐爛,部分屋頂的瓦片已經被掀翻,部分墻體岌岌可危!苯铝颊f,古民居的維修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盡量保護歷史建筑的真實性和原有風格。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