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展中保護,萬綠湖會更美
萬綠湖旅游開發始終堅持環保至上。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萬綠湖湖區所轄范圍大多在東源縣。多年來,東源縣黨委政府和人民為保護萬綠湖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如何解決庫區的發展問題?萬綠湖保護還面臨哪些困難?近日,東源縣委書記成偉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上述問題進行了簡要解答。
保護好生態是最大政治責任
記者:對萬綠湖的保護工作,社會各界十分關注。在東源縣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盤子”里,萬綠湖的保護處于什么地位呢?
成偉明:對萬綠湖的保護,東源縣黨委政府一直把它作為一種政治責任來完成。我們把新回龍、半江、澗頭、雙江等在內的庫區6 個鎮劃為生態保護區。對這6 個鎮來說,管好庫區的這片森林,把生態保護好就是最大的政治責任,經濟指標考核上與其他鎮也有所區別,更側重于生態指標考核。
記者:我們具體做了哪些工作呢?
成偉明:我們采取了狠抓森林資源保護、從嚴控制建設項目、大力整治漁業秩序等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這些措施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比如,從2006 年開始,我們在湖區實行全面封山育林,這么多年來沒有給湖區下達過哪怕是一立方米的木材采伐指標,速生桉的種植面積也沒有擴大,目前湖區的綠化率、森林覆蓋率、活立木蓄積量、一二類林占比例等指標都達到或超過了林業生態縣的標準。
在控制建設項目方面,我們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保護好萬綠湖。堅決禁止在湖區上馬工業項目和其它有可能造成污染的項目。
在“腦袋”上下功夫
記者:在萬綠湖的保護中,東源縣是如何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呢?
成偉明:按照辯證法的原理,保護與發展是一對矛盾的結合體。在萬綠湖的保護工作中,我們一直堅持發展也是一種保護,在保護中堅持發展的原則。萬綠湖風景區的開發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風景區開發10多年來,我們始終嚴格按照“環保至上、科學規劃、強化管理、生態旅游”的方針,把發展旅游當作無污染的工業來抓,扎實推進萬綠湖旅游產業發展,努力實現環保與發展的雙贏。迄今,萬綠湖已建成開放景區景點9 個,年均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為湖區群眾1 萬多人解決了就業出路,發揮出顯著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又如我們在新港鎮建設的全市首個鄉鎮級生活污水處理廠 ——新港鎮生活污水處理廠,一舉解決了新港圩鎮及其周邊地區生活污水的排放處理問題。
記者:萬綠湖的保護工作,涉及到庫區五六萬人口,怎樣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
成偉明:窮則思變,對于解決庫區群眾生計問題,我們一直在 “腦袋”上狠下功夫,資金不足“腦袋”來補。我們一直在轉變庫區的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擴大就業門路上下工夫。發展生態旅游,就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目前庫區有 1 萬多名群眾在生態旅游中實現了就業。同時,我們還采取了多項措施,為庫區群眾提供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謀生能力。
應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記者:下一步有什么計劃呢?
成偉明:保護萬綠湖,東源縣黨委政府責無旁貸,但單純地依靠地方黨委政府的財力是有限的,是杯水車薪,F在庫區群眾山上不能砍樹,水里不能捕魚,庫區老百姓的生活是個大問題。這說到底,就是資金投入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應該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從生態補償資金中劃出一塊,為他們提供穩定的保障。同時,我們也要加快水庫移民雙轉移示范基地建設,通過這個抓手,讓水庫移民過上幸福生活,也可以讓庫區群眾看到另一個好選擇。
保護萬綠湖,全社會要形成合力,自上而下要形成一種保護的機制。
本報記者 張濤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