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邑·紅色河源》昨晚震撼首演
黨旗前“,血田”的烈士凝成一座不屈的雕像。
《蘇維埃政府放光芒》激奮人心。
將鮮花獻給“血田豐碑
歌唱幸福河源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昨晚,我市慶祝建黨90 周年大會暨大型革命歌舞史詩《千年古邑·紅色河源》首演活動在市體育館隆重舉行。市委書記陳建華在致辭中說,全市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傳承革命優良傳統,牢記科學發展使命,牢記率先崛起重任,牢記執政為民宗旨,堅持廉政親民、勤政愛民、善政惠民,大力弘揚“胸懷理想、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眾志成城”的新時期河源人精神,譜寫河源生態發展、率先崛起、人民幸福的嶄新篇章!
市長彭建文主持大會。市幾套班子領導和離退休老干部等出席大會并觀看了演出。一批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個人受到了表彰。
會上,在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白濤的領誓下,全體黨員重溫了入黨誓詞。
“90 年的滄桑巨變,是一幅絢麗的畫卷;90 年的跌宕起伏,是一曲華彩的樂章; 90 年的風雨歷程,是一座不朽的豐碑。”陳建華回顧了90 年來中國共產黨走過的光輝歷程,并表示,“五四”運動以來,一批又一批河源的仁人志士,為探尋救國救民的真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古邑大地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掀起陣陣革命的浪潮,在我們黨的光輝史冊上寫下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篇章,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新中國成立以來,河源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歷屆黨委、政府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和帶領全市干部群眾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他希望全市黨員干部要進一步傳承革命優良傳統,譜寫河源生態發展、率先崛起、人民幸福的嶄新篇章!
慶祝大會結束后,與會人員觀看了大型革命歌舞史詩《千年古邑·紅色河源》的首演。晚會共分上篇(覺醒之路)、中篇(解放之路)、下篇(崛起之路)和尾聲4 個板塊,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領導河源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展示千年古邑“真理星火在這里傳遞,革命風云在這里涌起,英雄浩氣在這里長流,幸福之門在這里開啟” 這一重要歷史地位。
據悉,7 月1 日至3 日,本臺晚會還將在市體育館再演3 場,市直及各縣區黨員干部代表及市區中學生、社會各界代表將出席觀看。
紅色晚會震撼人心 紅色河源讓人自豪
“氣勢好恢弘!”當“千年古邑·紅色河源”這場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的紅色大戲在市體育館上演時,從未想過河源也能舉辦出這樣高水平晚會的觀眾俞琳不由驚呼。與俞琳一樣被震撼的,還有全場2000 多名觀眾,他們用自己熱烈的掌聲表達自己激動的心情。
在今年20 出頭的女青年俞琳看來,紅色晚會肯定是嚴肅甚至接近古板的,所以當朋友把票遞給她時,她只是說:“去看一下,如果不好看,就去剪頭發!苯Y果,一進到體育館,那“崇山峻嶺”的舞美設計就把她深深地吸引住了。“東江三杰”傳播馬列主義、血濺血田、四·二六暴動……這些革命事件都在晚會上有著震撼的表現。
“如果不是這臺晚會,還真不知道河源有這么多紅色事跡!庇崃照f,這臺晚會就像一堂黨史普及課,讓她對紅色河源有了更深的了解。
“我覺得晚會辦得非常好,因為它很好地將河源的紅色事跡與客家元素結合了起來。當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一批50 多位黨員中就有兩位是我們河源人時,我覺得非常自豪、非常光榮。”剛參加完高考的河源中學學子、入黨積極分子小楊說。
本報記者 黃曉晴
一堂難忘的“黨課”
在某些場合,語言會顯得蒼白無力。大型革命歌舞史詩《千年古邑·紅色河源》帶給筆者的心靈震動,就很難用有效的語言盡可能貼切地傳達給讀者。
節目結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翻滾在筆者心里的仍是一股難以平息的復雜情感:激動、悲愴、緬懷、敬慕……
昨晚,400 多名演員用藝術的形式,給2000 多名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用紅綢模擬的濤濤東江水、從觀眾席深處點燃的星星之火、驚險刺激的沖鋒戰斗、熱鬧歡騰的草龍舞、浪漫唯美的桃花水母……這一幕幕,或悲壯激昂,或熱烈歡欣,讓觀眾的心情也隨著“劇情”跌宕起伏,沉浸在一段段時空里。
但最讓觀眾震撼的一幕,無疑是對血田豐碑的演繹。
當舞臺陷入一片灰暗,一群相互扶攜的群眾、幾個穿著血衣的青年和帶著鐐銬的戰士出現時,觀眾都屏住了呼吸。
演員們以沉重的腳步聚集在一起, 臉上是悲傷、憤懣, 忽然,“砰”的一聲槍響,一個抱著孩子的母親倒下了,現場觀眾忍不住一陣驚呼。這時,“噠噠噠”的機槍聲響起了,青年倒下了、老人倒下了、小孩倒下了,大屏幕上也迸射出大片大片的紅色血花……筆者在這一瞬間只覺頭皮發麻,大腦空白,只有一股濃郁的悲傷在心胸間翻滾、激蕩。
“青山垂首,大地嗚咽……” 舞臺后傳出一首凄美的歌,群眾和戰士倒下去的地方也開始慢慢旋轉,讓觀眾能從不同角度看到演員們凝固的姿態。
歌聲在繼續,一群穿著白衣的女孩出現了,她們把手中的鮮花放在烈士們倒下去的地方。而旋轉的舞臺上,演員們坐了起來,站了起來,有的擁抱在一起,有的把手握成拳,他們目光堅定地望著遠方,凝固成一座豐碑。
這時的舞臺,已不是一個表演的場所,而是一個讓人們緬懷先烈的地方。
有聲的音樂和無聲的語言
在這臺耗時90 分鐘的晚會上,除了點睛的幾首歌,直白的宣唱幾乎沒有。但是,有兩種聲音,從始至終都牽引著觀眾的心情。
一種是伴隨著表演的背景音樂,它很好地把劇情要渲染的氣氛、宣泄的情感傳達給了觀眾。比如,嗚咽的簫聲讓人感到沉痛,急促的琵琶讓人覺得緊張,激蕩的鼓點振奮人的精神,輕快的竹板則傳達出喜悅的心情。
而另一種無聲的語言,則比這些音效更有力量,更能直指人心,那就是演員們的肢體語言:他們用蹣跚的腳步訴說曾經的苦難,悲愴的眼神是一種無聲的吶喊;他們高昂的頭顱傳達著堅貞的信仰,揚起的手臂表達不屈的精神;而他們的微笑和挽在一起的手,則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團結和力量。
我想, 在這堂90 分鐘的 “黨課”上,很多人都能從這兩種聲音中受到教育,獲得啟迪和力量。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