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計劃五年初步形成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基地
發展中的高新區一角。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到2015 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000 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500 億元,‘四新’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 以上,初步形成‘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基地’;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50 億元,‘粵北贛南區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地位進一步增強。”日前,市經信局局長張志純在接受我市媒體采訪時,描述了 “十二五”我市工業商貿發展藍圖。
今年力爭工業 總產值超千億元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市經信部門提出了兩個重要的奮斗目標:全市工業總產值力爭達到 1100 億元;富縣強鎮上臺階,主要推進太陽能光伏與硅產業、新型干法旋窯水泥、新型陶瓷建材產業、鎢產業、稀土分離和應用加工等 “五大專業基地”規劃建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轉眼,開局之年已過去大半。張志純說,上半年,全市工業商貿經濟發展呈現“工業提速、投資擴大、低碳發展、效益提升”四大特點。其中,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08 億元、工業增加值93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2%和19.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42 億元,同比增長46.0%;全市大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8.3%,但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了24.2%,高增長而低能耗說明我市產業轉型加快,產業層次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上升到207%,實現利稅總額25.76 億元,同比增長35.1%,說明我市工業不但實現了“量的擴張”,而且實現了“質的提升”。
“四個創新” 為園區經濟提速
回顧過去五年,張志純認為,我市的工業發展實現了從“馬路經濟→園區經濟→效益園區”的跨越,工業園區已成為我市工業發展的主戰場。
今年3 月始,市經信局開展了針對全市縣域工業園發展情況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源城、東源的產業轉移園已進入良性循環軌道;和平、龍川兩縣的產業轉移園雖已通過認定,但產業集聚程度較低,產業基礎配套仍需大力推進,正在爬坡上坎;而連平和紫金兩縣的園區建設還在打基礎的階段。調查發現,用地難、融資難和項目推進難等是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但減緩園區發展速度的深層次原因還是園區經營管理體制落后。
為解決這些問題,市經信部門將從“四個創新”(創新經營管理體制、創新建設籌資渠道、創新土地集約利用、創新園區發展路徑)入手,全面提升園區工業經濟發展速度。
除了“四個創新”,“十二五” 期間,市經信部門還將推動園區主導產業集聚發展,力爭“十二五”時期培育形成電子信息、太陽能光伏、電子電器、新型建材等4 個以上“ 四新”產業集群,打造 3-5 家年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 “航母”,初步形成“環珠三角新興產業集聚基地”。
圍繞主導產業 與特色資源招商
面對激烈的競爭,如何尋求招商引資新突破?
張志純認為,首先要創新產業轉移承接,由過去隨意性招商布點向科學合理布局轉變,有針對性地研究承接點,增強承接產業轉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要圍繞園區主導產業招商。例如,電子信息以中興通訊為龍頭,延伸產業鏈的同時,還要對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等知名企業進行定向招商,促進手機產業集群做大做強;光伏產業以漢能光伏為龍頭,引進相關項目為其配套發展。再次要圍繞特色資源精深開發招商,利用資源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旅游資源開發、水資源開發等專業招商活動。
本報記者 黃曉晴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