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調研我市農業龍頭產業發展情況
本報訊(記者 謝素德 通訊員 陳偉勇)為進一步推動我市農業龍頭產業發展,昨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記者獲悉,目前,全市有各級農業龍頭企業220 家。至2010 年底,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達20.8 萬戶,每戶均增收2800元。
據介紹,全市220 家農業龍頭企業中,有國家級1 家,省級14 家,市級77 家,縣級128 家。形成了糧油、蔬菜、水果、畜禽、茶葉、南藥6 大生產、加工基地。通過改造傳統模式、規范發展各類中介組織和“訂單農業”等方式,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向“企業+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多種形式的產業經營組織發展,使龍頭企業與農村的利益聯結機制逐步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至 2010 年底,全市92 家市級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金總額達 8.7 億元,年銷售收入達30.6 億元,實現稅收2360 萬元。各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達20.8 萬戶,每戶均增收2800元。
匯報會上,副市長張麗萍表示,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離不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和政府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引導企業轉變思路,注重市場發展。她還指出,與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要求相比,我市龍頭企業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都比較弱,產業化程度比較低,經營規模小,品牌意識不強,品牌不響,知名度不高,今后還要繼續努力。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蔡松貴認為,近幾年來,市政府在抓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上花了很大力度,我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有了很好的態勢。河源作為廣東省的農業大市,對比發達地區我們的企業規模、品牌效益還有一定差距,各級政府要總結過去成功的發展經驗,培養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加快科技創新力度,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強企業輻射帶動作用,不斷深化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爭創農業產品知名品牌。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