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工行對傳統產品進行創新設計 小產品盤活了大市場
本報訊(記者 譚興孚)河源某縣具有豐富的石英礦資源,該地聚集了一批開采、加工、生產石英礦的小微型企業,且已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該產業帶在推動當地經濟持續協調發展,促進就業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按常理,這些企業應該成為各家金融機構激烈競爭的“香餑餑”。但由于沒有抵押物,這些企業一直入不了銀行的“法眼”,進不了銀行的門。銀行也是一直“守著金山不敢挖”。
2011 年,河源工行決心要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銀行。該行對傳統產品進行創新設計,開發了 “石英貸”產品,成為第一個挖“石英金山”的銀行。
由于該地企業廠區土地多為租賃,無法辦理房地產權證,因此企業的資產主要表現為機器設備、運輸車輛、石英砂等形式,不宜設為抵押物。在傳統的銀行信貸理念中,“磚頭”(指房地產,下同)是獲得銀行貸款的敲門磚,無磚則不安,無磚則不貸。工商銀行一改傳統完全依賴“磚頭”的信貸模式,創新運用專業管理,根據該產業集群的經營特點和交易流程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成功破解了小微企業擔保缺乏、信息不對稱、融資不經濟、用款小、用款急等幾大難題,同時扶持了小企業發展,做大做優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等新興業務市場。截至2011 年9 月末,該項產品貸款余額已達到約3000萬元。
該石英礦產業群企業獲得銀行融資后,紛紛引進新的生產設備,擴大產能,大大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石英貸,河源工商銀行利用一個小小的產品創新盤活了一個巨大的市場,可謂是“四兩撥千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