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代會上各位代表圍繞報告話發展決心真抓實干促和諧
市委副書記、市長彭建文(右)在討論中發言。本報記者胡青松攝
張堅: 對網絡問政充滿信心
張堅是河職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的副教授,也是442 名黨代表中唯一一位從網友中推選出來,并經過嚴格組織程序確定的黨代表,網名 “原野”。張堅告訴記者,能參加這次黨代會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而聽了市委書記何忠友代表市委所作的報告后,則讓他對河源未來的網絡問政工作充滿了信心。
“報告中多處提到了網絡問政、公仆信箱、公仆微博,提出要把更多時間用到問計問需于民,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公仆信箱、公仆微博等作用,完善和落實涉及民生重大決策事項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民意調查和測評制度。”張堅表示,這說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網絡問政,重視公仆信箱等網絡平臺在收集民聲民意中發揮的作用,自己因此也對河源未來的網絡問政工作充滿了信心。
張堅表示,作為一名從網民中選出來的黨代表,今后將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做黨委與群眾溝通的橋梁,在聽取網民意見建議、為廣大網民說話的同時,也把黨的一些方針政策及時傳達給網民,讓網民更好地了解黨委、政府的戰略意圖。
鐘曉輝:做足生態發展文章
“規劃為生態發展區的新田鎮,結合實際情況以及此次黨代會提出的發展藍圖,將會做足生態發展這篇文章,努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老百姓奔康致富。”來自龍川縣新田鎮的黨代表鐘曉輝說,黨代會的召開讓他對未來帶領龍川縣新田鎮干部群眾抓好生態發展,又增添了信心。
新田鎮是東江的水源頭,因此保護生態顯得尤為重要。鐘曉輝說,該鎮目前主要抓特色農業發展,種植有油茶、金銀花等特色農產品,今后,一方面會加大力度發展林業,特別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堅決制止濫砍濫伐;另一方面是發展商品林、經濟林,并通過種植名貴樹種等,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張日來:共享發展成果從基層抓起
在市第六次黨代會各代表團討論會場,“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成為代表們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來自東源縣藍口鎮派頭村的黨代表張日來認為,經濟、生態、文化三大崛起應該從基層抓起,特別是農村這一塊所占人數比較大,接下來市委對基層農村發展要加大指導力度,讓基層百姓共享發展成果。
張日來指出,黨代會報告中提出了未來五年我市要全力實施“四大戰略”,其中,大力保障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共享是亮點之一。而關于實現善治河源,共享發展成果,他認為必須從基層民生抓起,而他最關心的基層民生問題之一便是麻雀學校的管理問題。張日來說,藍口鎮的麻雀學校在東源縣算是最多的,目前還有20 多所學校分散在偏遠鄉村,而這些麻雀學校在管理上都存在很多漏洞,最突出的問題是教師隊伍,好的老師大多往城里去了,因此農村的麻雀學校越來越難辦。他希望合理撤并這些麻雀學校,大力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
蔣武生:五個“加快”助推文化建設
如何建設好文化河源,推動文化河源的崛起?黨代表蔣武生說,今后,文化部門要做好五個加快推進。一是加快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市縣要規劃建設好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青少年宮,鎮要做好鄉鎮綜合文化站,村要建好文化活動室,“有了陣地,文化建設就有了基礎。”;二是要加快全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力度,出臺保護古村落、古建筑和創建省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相關規定,利用社會力量修繕古民居古村落,規劃一批有條件的古村落開展鄉村旅游;三是加快推進全市文化資源的研究和利用,繼續鞏固“兩地文化”的成果;四是加快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和完善,讓老百姓有享受文化的權益,重點做好鄉村一級文化站(室)、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建設;五是要加快推進各類文化藝術人才的培育和使用力度,重點要抓好基層文化隊伍的培訓,培育一批河源本土的文化藝術人才,加快引用、選拔外地的文化藝術人才。
本報記者 謝素德 蔣安春
代表在討論中積極發言。本報記者胡青松攝
“三反理念”促科學發展浪潮
經驗總結
•“三反”理念是科學發展觀在河源的具體實踐,要堅持不懈地踐行好。
•生態文明發展道路是河源崛起的必由之路,要堅定不移地探索好。
•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是河源崛起的基礎條件,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好。
•增進民生福祉是河源崛起的根本目的,要持之以恒地落實好。
•新時期河源人精神是河源崛起的強大動力,要深入持久地弘揚好。
•良好黨風政風是河源崛起的重要保障,要始終不渝地營造好。
鍵詞:經濟
報告點睛:5 年來,我們堅持在科學發展中踐行“三反”理念推進經濟建設,闖出符合河源實際的生態發展新路。
解讀:
辛勤耕耘結碩果,奮勇拼搏鑄輝煌。5 年來,在“三反”理念指引下的河源,走上了一條社會財富有效增加,生態環境保持優良,百姓福祉不斷提升的生態發展新路。
數據為證:5 年來,全市經濟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預計2011 年全市 GDP575 億元,比2006 年(下同)增長 90.8%,年均增長13.8%;人均GDP1.93 萬元,比增78.5%,年均增長12.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0.7 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完成32.5 億元),比增1.45 倍,年均增長19.6%;國稅、地稅收入 62億元,比增1.62倍,年均增長21.3%;外貿出口總額19.4 億美元,比增2.48 倍,年均增長28.3%,基本完成工業化起步階段,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數據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事實: 5 年來,我市完成了“公園城市”、“萬綠水城”等一批重大規劃;建成市區“六路一橋”等一大批市政設施;儲備和上馬了廣東漢能、中興通訊、東環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積極落實省“雙轉移” 戰略,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成功創建 5個省級產業轉移園……
關鍵詞:民生
報告點睛:5 年來,我們堅持牢記為民宗旨推進社會建設,辦好造福河源百姓的一批民生大事。
解讀:
5 年來,我們怎樣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到廣大百姓?報告中,有三個與民生相關的詞可做解答。
一是全力做好“基本民生”。5 年來,我市建成了市人民醫院新院等10 所重點醫院,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實現全覆蓋;城鄉水利防災減災、新農村建設、農村飲水安全、農民(移民)住房改造等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成效顯著。
二是重點保障“底線民生”,讓弱勢群體困難得到較好解決。扶貧開發 “雙到”工作成效顯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五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社會救助、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良好,留守兒童得到關愛,城鎮低收入群眾住房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富民工業園富民效果顯著,廣東(東源)水庫移民“雙轉移”示范基地首期基本建成。
三是密切關注“熱點民生”。市區改造建設一批公園綠地和肉菜市場,斷頭路、水浸街等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解決,“兩江”市區段水上居民上岸安置和船舶專項整治工作順利完成。
關鍵詞:生態
報告點睛:5 年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理念推進生態建設,鞏固關系河源長遠的生態環境優勢。
解讀:
讓我們自豪的是,5 年來,經濟的高速增長,并沒有給生態造成負面影響和破壞,全市生態、水土、空氣質量保持優良。在8 月3 日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1 年城市藍皮書》中,我市的人居環境指數位列全國第四。
守護青山綠水,就是守護我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為此,我市以“創衛”、 “創模”為抓手,以東江和萬綠湖水源水質保護為重點,堅決關停和淘汰落后產能,嚴厲打擊非法采礦,加大對環境的保護力度。5 年來,我市已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廣東省園林城市和5個省林業生態縣,“創模”也已通過省技術預評估,實現了發展與環保“雙贏”。
關鍵詞:文化
報告點睛:5 年來,我市堅持運用 “三根”思路推進文化建設,塑造提高河源地位的“兩地”文化形象。
解讀:
今后,地區間綜合實力的競爭,將以文化論輸贏。而要實現文化崛起,首在教育。5 年來,我市啟動了創建省教育強市,新建和擴建河源理工學校等66 所學校,提前一年實現“普高”目標,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示范中職學校,在全省率先實現教師工資福利待遇“兩相當”,引進了大批優秀師資人才。
5 年來,我市文化形象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成功舉辦第23屆世客會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保護和修繕了一大批文化遺址和革命舊址,河源作為“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和“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獲得國內外知名學者廣泛認同。
5 年來,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建成或動工建設,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絡逐步完善,更為可貴的是錘煉和形成了“胸懷理想、艱苦奮斗、務實創新、眾志成城”的新時期河源人精神。 本報記者 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