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三進士耕讀振家聲 興隆村崇文重教三百年
彰洞塔是當地有名的風水塔。本報記者 張濤 攝
初春探訪和平下車興隆村,恍如徜徉在一個鄉村博物館中,無論是斑駁老宅還是精美的雕梁畫棟、楹聯匾額,抑或橫跨小河的多孔石橋,仿佛是描繪漫漫歷史長廊的畫卷,炫人眼目,蕩人心神。那浸透著靈氣的小橋流水、古宅上那蘊含著古老歷史的門楣、門窗上精美的雕飾……無一不透露出濃濃的古樸的氣息,無一處不讓人流連忘返,也讓人急切地想了解,幾百年來的客家人,在這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是如何生活的。
欽賜地名“烏虎鎮”
古時和平有“頭林(林寨)二烏(烏虎)三陽明”之說,這“烏”就是烏虎鎮,也就是現在的興隆村。據說這個烏虎鎮的由來還是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鎮賜封的。
相傳元朝年間,徐仲富從江西定南縣水西遷到下車落居。徐仲富曾孫徐廣,以其義勇剛直、勤儉忠孝名揚天下,又因其性格勇猛,武藝高強,皮膚炭黑,當地人稱徐烏虎。明朝天順八年因擒獲賊首劉青有功,烏虎思念家中年邁父母,力辭高官厚祿,請命下歷巡檢一職以鎮地方,明英宗準奏,朝議世襲下歷巡檢職,并免徐姓夫役以酬其功,同授予“功播天闕”金匾欽賜烏虎祖籍地為“烏虎鎮”。
明清時期,烏虎鎮一直是重要的關隘之一,又名烏虎隘。因其是和平進出江西重要的通道之一,烏虎鎮一度成為粵贛驛道上的名鎮。建國后烏虎鎮才改為興隆村。
文風流播科名鼎盛
興隆村歷代崇文重教,多以耕讀為立家之本,文風流播,科名鼎盛。歷朝科舉考試中,和平縣志中有據可查的就有進士四名,舉人五名,貢生二十四名,秀才九十三名,為和平縣文人名人最多之村。
最讓興隆村人自豪的是徐氏 “一門三進士”,堪稱客家人耕讀立家之楷模。徐廷芳清乾隆七年(1742 年)考中進士,其孫徐延泰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 年)進士,其曾孫徐旭曾中了嘉慶四年(1799 年)進士。徐旭曾是進行客家研究的第一人,他的《豐湖雜記》被后人譽之為“客家人宣言”,是客家研究的開山之作。
古時的牌坊一般都是建在大路上或空闊之處,供遠近來往路人觀瞻。記者注意到,記載著“一門三進士”榮光的“進士牌坊”卻是附建在中心圍的大門上,供族人觀瞻。雖歷經250 多年歲月洗禮,往昔的喧鬧已不再,但“進士牌坊”仍巍峨如昔,顯示著興隆村舊時的風光與顯赫!斑M士牌坊”依舊,徐氏祖孫3 人耕讀持家,汲汲于學業的情操,直到現在,仍激勵著徐氏后人及興隆村鄉民上進求學。
石橋“博物館”
沿著村道,漫步村場,各處散落著殘存的鑊耳、斑駁的灰雕,雖已卸下昔日風華,無不訴說著日漸深厚的積淀。有趣的是,村中多處墻上、照壁上不但保存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標語,甚至依稀可辨清朝時的治家格言、題字,恍如穿越歷史長廊。不過,令記者稱奇的還是興隆村的石橋。短短6 公里長的興隆河上,就有7 座石砌橋梁,有安定橋、埔子上石橋、埔子下石橋、美云橋、癸酉橋、矮橋、雙江煙雨橋,堪稱一個村級石橋“博物館”。
這些橋全用花崗巖石砌成,建筑精巧,多是鵝胸橋。如四孔的橋、單孔的矮橋、安定橋,另外幾座橋皆是雙孔橋,有美云石橋、埔子上石橋、埔子下石橋、雙江煙雨橋等。當中以四孔石梁橋的癸酉橋最為特別。此橋位于興隆石仕自然村,東西向橫跨于興隆河上,東通赤鼻咀屋,西通中心圍,全橋長31 米,用花崗巖石砌成,在河中砌三個分水尖式橋墩,兩岸砌金鋼臺,上面用三根石梁并排鋪成寬1.1 米的橋面,在橋西側為了接通另一條從西向東與興隆河匯合的小溪,加建了一座長3.1 米的小橋,兩橋組合成曲尺形,看上去倒是有點像是周莊的鎖匙橋,不過癸酉橋沒那么響亮的知名度,但是癸酉橋卻遠比周莊的鎖匙橋精巧壯觀得多。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吳建章 陳仰天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