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聯村曾是粵贛兩地重要驛站堪稱又一個 “興井古村”
和平縣優勝鎮登記錄入了16 處不可移動文物,除在優鎮村和上潭村發現了6 處不可移動文物外,其余的都分布在新聯村。當地文化部門說,這是和平縣內陳氏族人創建的又一處古村落,堪稱又一個 “興井古村”。
粵贛古驛站
元末明初,陳氏先人從福建遷至江西定南,又從定南遷至和平富坑,后陳元坤后人陳以明遷居此處。新聯古村四面被丘陵小山所環抱,北有海拔800 余米的雪山嶂為屏嶂,一條小河自北向南在村中流過。整個村莊就分布在長約4 公里,寬約300 米的狹長的河谷盆地中,目前有人口1600 多人,其中陳姓有1000多人。
在當地,新聯村還有一個有趣的名字叫“洗馬潭”!跋瘩R潭” 顧名思義是人們為馬洗澡的水潭。從村北面雪山嶂激流而下的溪水成了過去馬匹洗澡的“ 澡堂”,也是過往客商的“圣地”,“洗馬潭”的名稱也由此而來。當地文化部門說,這一說法也印證了新聯村過去是東水、林寨、彭寨、貝墩、古寨、安垇等和平東部地區到江西的必經之路,是來往粵贛兩地的重要驛站。
低調而不凡
新聯村與興井村一樣,多數古屋由陳氏族人創建,但與興井村的奢華相比,新聯村的古屋顯得有些低調,但也不失濃濃的客家氣息。據《和平縣志》和《陳氏族譜》記載,自明朝和平縣陳氏四世孫陳以明開埠建莊繁衍二十余世,發展鼎盛于清朝至民國。陳氏家族雖非當時的官宦世家,但在數百年發展中卻非常重視“學而仕則優”的教育風氣。
如今,村沿河兩岸都是水田,一棟棟高大的方圍屋:振公祠、美公祠、仁山草廬、谷貽莊、留余莊、留耕莊、保田屋、慶良草廬等散布在小山與水田之間,錯落有致,互不干擾,有著一種安詳的和諧。但從這些古建筑的“ 祠(堂)”、“草廬”、“莊”、“屋”等名字來看,除了體現陳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風外,還體現了其謙虛低調、不事張揚的秉性,這也足以證明當時陳氏家族在洗馬潭的立家之本,創業之根。陳氏家族的影響力不僅僅在和平東部地區,乃至在江西定南等地區也頗具影響力。
在留余莊正大門,記者看到,門上有青石匾額,四周浮雕仙人、象、獅子、松鹿、蝴蝶、花鳥圖案,中雕“留余莊”,落款是“民國三十一年冬月,興寧陳上鵬書。” 記者了解到,陳上鵬系民國時期廣東省第九區專員公署助理, 1949 年5 月18 日,曾跟隨專員李潔之和平起義,在興寧、龍川、和平頗有威望。
濃濃的客家印記
據當地文化部門介紹,這些方圍屋占地少則1000 多平方米,多則2000 多平方米,面積雖大,但屋內文化氛圍的營造,仍然頗具匠心。檐柱、金柱上鐫刻著對聯,屏風匾額書寫勸讀勸世的勉勵語句,讓子孫隨時隨處隨地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慶良草廬有楹聯“持身宜謹慎言有物行有恒,立本在彝倫愛惟親敬惟長”,美公祠有聯“濟人利物只從方寸廣福田,飭紀敦倫應知名教多樂地”,保田屋有聯“脩德獲報純嘏天錫熾而昌,作善降祥多福自求安且吉”,教人如何做人處世,勸人向善。也有一些勸子孫讀書上進的對聯,如儒林第的“家藏治譜貽清白,學本經畬起誦經”。
行走古村,記者感到詫異的是,客家人常說的“九子扛”這里還有人用。在谷貽莊中,記者看到,碗口粗的木頭插在地上石條上的9 個方孔,一排直櫳,任你怎么打也打不開。陪同的鎮文化站長說,這些圍屋的斗門大門都裝花崗巖石門框,門框兩邊都有 9 個或11 個方孔,厚重堅實的木櫳在建房時就嵌在了墻內方孔里,關門時先將橫櫳拉上,門外的人就很難開門進來,即便要強行破門而入,亦非易事。
與我市其他古村古建筑一樣,這些方圍屋里只有一些老人家留守生活,大多數原居民于十年前已經搬去縣城或鎮居住,許多人家的院子里長滿青草,一些房子屋頂已經破漏,卻沒有要修繕的跡象。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吳建章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