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建成規模較大避護場所68個
市一小老師在防震演練中指導學生疏散。譚興孚攝
今年5 月12 日,是紀念 “5·12”汶川特大地震四周年暨全國第四個“ 防災減災日”。廣東省日前啟動以“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為主題的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周活動,讓廣大群眾學習防災減災知識,掌握避險自救技能。昨日,記者從市地震局了解到,我市防災減災工作已步入日;,應急設施逐步完善,救災物資貯備充足。
防災減災工作日常化
在今年2 月16 日發生的東源 4.8 級地震中,震區無人員傷亡無重大財產損失,且民心穩定。事實上,這并非偶然,正體現出了我市防災減災的工作力度。有數據表明:截至目前,我市編制各級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超過8000 個。此外,去年我市組織各有關部門全年共開展專項應急預案演練30 多次,市專項應急預案演練率達 75%(高出省規定的60%)。
“對于地震,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無需緊張,也不可麻痹大意,而提高防震減災意識則更為重要!笔械卣鹁志珠L朱鎮強介紹說,自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市就開展了企業、中小學校地震應急演練,舉辦了社區地震知識宣傳咨詢等系列活動。目前,地震應急演練活動已持續了近4 年時間,且每年至少舉行兩次以上,群眾防震減災意識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中小學校的演練,效果更為明顯,幾乎是“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
此外,我市還結合河源地區地震活動的實際情況,經常性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咨詢,防震減災進企業、進社區等活動,同時向市民印發了數萬份防震避險手冊及通過各類傳媒宣傳地震科普知識。
全新應急指揮中心將運行
為切實提高地震應急工作水平,我市在新豐江地震臺重新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地震應急指揮中心,目前樓體框架、水電等基礎設施接近完工,預計6月可進行運作。
據介紹,地震應急指揮中心能及時顯示地震現場的震情及災情信息,估算地震造成的經濟和人員損失,初步給出地震類型、損失情況,提供地震應急救災指揮決策的科學依據。當破壞性地震發生后,迅速啟動本系統,可以快速作出科學化、程序化,為指揮人員提供科學依據,以作出正確的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應急指揮中心正式運行后,將通過網絡系統平臺與省地震局實現信息互通,能夠使省市兩級應急指揮中心更迅速、更有效地分析地震數據及作出科學部署。
應急物資貯備充分
“祈求千年無震,不可一日無防!敝戽倧娮孕诺貙τ浾哒f,近年來,我市應急場所及物資貯備越趨完善,足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
據了解,我市現已建立各級各類應急救援隊伍、應急志愿者隊伍 324 支,總人數達3350 人;全市有應急物資儲備庫93 個,應急物資緊急生產加工能力儲備點12 個;已建成規模較大避護場所68 個,可容納105 萬人,目前在建避護場所5 個。此外,針對應急標識指引難以找到的問題,我市已更換、完善了老城人民廣場、龜峰公園等處提示牌。同時,市地震局還將協同消防、民政等有關部門,完善應急避難場所的水電、備用帳篷(放置附近倉庫)、流動廁所等基礎設施。
本報記者 吳志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