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文化場館建設不妨多吸納民意
把場館建在最好的地方
隨著媒體的不斷報道,市圖書館建設的消息越來越清晰。它建在客家文化公園,是一座可容納3000 人同時就讀的場所。雖然它還在襁褓里,但人們可以依稀想象,那里花木蔥蘢,茂林疊翠,坐在這樣一個幽靜環境下讀書,可以說是河源讀書人的福氣,這座城市也會為此而驕傲。
城市圖書館和博物館、大劇院等一樣,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象征。目前河源的美術館、青少年宮、群藝館已建成,有的已投入使用,他們建在了人流熙攘的文化廣場東端,這個位置可以說是市區最好的地方。我想臨水而建,毗鄰濃陰密集的文化廣場,就是100 年后也是最熱鬧的。我們說把文化場館建在最好的地方,就是要建館于市民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F在河源中心城區建設,遠景規劃的條塊分割初露端倪,在新場館的選址規劃上,我們心中要有一個坐標,讓文化場館建在最好的地方,成為我們最漂亮的工程,讓這座城市不斷增長文化自信,讓這里的市民不斷得到文化濡養,我們為此而欣慰。
多一點民間情懷
文化場館的建設竣工并不很難,只要財力充足,管理有力,施工有保障,一座漂亮的場館定能呼之欲出。但要建成有獨特內涵,有我們客家古邑的文化意象的好場館,并不易,我們為此還得多費些功夫,千秋基業,我們在起步時就不能短腿、短視,要給后代發展留足空間。
場館建設是為人民的光彩事業,為此不妨多吸收民間意見,讓他們也一起來參與我們的建設。前些年,佛山市就有專家曾提出讓市民中有價值的家庭檔案進館,比如族譜、記賬本、購物單、照片、自制家庭線裝書等。把最草根的東西收入進館,將歷史的細節收藏進館,不至于湮沒民間,可說不乏眼光,F在我們很多東西流失得太快,有時還來不及開掘就消逝了,幸存下的就成了“寶”。
河源是客家古邑,民間承載著豐厚的文化與傳統,對此我們在場館設置和空間布局時就應多考慮我們的地方文化。我們要在自己的館里,看到我們這方客家地區的歷史、發展與變遷,我們不僅要給后代留下一個漂亮的場館,還應留下我們的靈魂與精神,并為此而努力。
要有打硬仗的準備
河源一方水土、一座新城。雖然近些年來河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 “欠發達地區”的實際我們并沒有改變。因此在建設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人力也好,財力也好,給我們的難題肯定不少。特別是我們要長遠規劃,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給力,就需要發揚山區人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務實創新才能辦好大事。
要服務好市民,各個場館現在和將來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沒有現實的破舊立新,沒有人文基礎,沒有經驗的積淀,就如初出廬的牛犢,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學耕作,才能做好場館的建設和服務,要有甘為孺子牛的精神,才能把我們的文化場館建設好,使用好。
胡荊烈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