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污染項目拒于門外 我市水資源保護工作獲水利部肯定
本報訊(記者 張濤)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的過程中,我市堅持生態優先。近年來,我市先后拒絕了330多個、投資總額達400億元的污染項目落戶。昨日,由國務院水利普查辦專職副主任、水利部規計司巡視員龐進武帶隊的水資源專題調研組對此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調研組認為,我市為保護東江水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水資源保護成效顯著。市領導何忠友、黎意勇、章權等會見了水資源調研組一行。
據介紹,除嚴格新上項目環保準入、嚴禁污染嚴重項目落戶外,市直及縣區工業項目進駐工業園區,實行集約化生產發展的模式, “一區六園”生產生活廢物、污水由園區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所有項目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杜絕污染向我市轉移。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我市通過限制高耗水項目,淘汰落后的高耗水工藝和高耗水設備,積極推廣節水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應用。近年來,我市籌資近20 億元,建成了9 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總量達22.5 萬噸,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可達到 85%以上。此外,我市還重點開展了水資源保護區內涉鉛、化學品、金屬、污染減排大戶的專項執法檢查,同時還對廢水廢物廢氣排放不達標的企業進行整頓,關閉了472 座非法礦山的開采和19 家小鋼鐵廠及1家水泥廠。
在昨天的專題調研活動中,調研組認為,我市堅持生態優先、“量水發展”的理念,走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水資源保護成效突出。作為廣東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粵港重要的飲用水源區,河源肩負著東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區4000萬人的飲水安全重任,調研組要求我市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保護好東江,保護好河源的良好生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