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交響史詩昨晚奏響 反映客家人生活 唱出客家新景象
昨晚,客家交響史詩——亻厓嘅歌在市會議中心觀眾廳奏響。古老的客家山歌與典雅的交響樂奇妙融合,構建出一曲古樸清新、氣勢恢宏、新穎獨特的美妙樂章,讓聽者沉醉不已。當晚,河源文化廣場內歌聲繚繞,中國第二屆客家文化節為客家山歌擺下擂臺,來自全國的14 支參演隊伍同臺競技,以歌會友。
本報記者 陳仕平 譚興孚 攝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昨晚,客家交響史詩—— 嘅歌在市會議中心觀眾廳奏響。古老的客家山歌與典雅的交響樂奇妙融合,構建出一曲古樸清新、氣勢恢宏、新穎獨特的美妙樂章,讓聽者沉醉不已。
晚會由曾擔綱第23 屆世客會《客娘頌》交響樂晚會的深圳交響樂團演奏,以河源本土客家山歌為題材,共分為6 大樂章,分別是古邑情深、遷徙路上、客家神韻、槎城山歌、古邑新綠、歌傳天下。敘述客家人通過六次大遷徙后,定居嶺南各地,相夫教子,勸善盡孝。其中第四樂章通過我市本地的山歌傳唱,反映河源客家人的生活,唱出了客家新景象。
“好久不曾見親人,看到歡喜呀不曉停……”一曲《古邑情深客家親》拉開了晚會的序幕。原生態的山歌唱法,交響化的音樂語匯,抒情優美,浸人心脾,令聽者耳目一新。整臺晚會以客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音樂——山歌為素材,運用獨唱、重唱、合唱、管弦樂等體裁形式,充分調動混聲、民族聲樂、原生態唱法等等聲種的表現力,加上深圳交響樂團極富激情的演奏,把客家山歌那獨有的文化內涵和韻味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并直達聽眾內心,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
“來之前就一直在想山歌和交響樂怎么能夠一起演奏呢?今天看了才大開眼界,交響樂的融入讓客家山歌由一個‘民間村姑’變成‘大家閨秀’ 了。”有聽眾表示,晚會把交響音樂的概念與山歌的特點融合到一起,但又不是從交響樂的角度進行構思,唱出了客家人的精神和靈氣,既有歷史縱深感,又有時代鮮明度,給欣賞者驚喜良多。
現場不少觀眾認為,這次山歌主題交響樂的內容通俗易懂,還夾雜著傳統的道德教育,讓人在交響與山歌輝映的美妙樂章里,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是古典音樂與客家音樂的絕妙結合。
何忠友、彭建文、黃建中等市幾套班子領導聆聽了晚會。
山歌高手槎城打擂
《酒壺酒杯慢慢斟》等7個節目獲金獎
本報訊(記者 劉曦)昨晚,市文化廣場燈光璀璨、山歌繚繞,中國第二屆客家文化節為客家山歌手擺下擂臺,來自全國的14 支參演隊伍同臺競技,以歌會友。經過激烈的角逐,《酒壺酒杯慢慢斟》等7 個節目獲得金獎。
“打鼓愛打鼓中心,打到鼓心好聲音,阿妹好比羊皮鼓……”一陣嘹亮的男聲后,比賽在耳熟能詳的河源山歌《酒壺酒杯慢慢斟》中拉開了帷幕,瞬間拉近了客家鄉親之間的距離。哪里有客家人,哪里就有客家山歌,山歌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詼諧、幽默的唱腔唱出了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一首首獨具韻味的客家山歌令人陶醉,鄉音親情被抒發得淋漓盡致,來自全國各地的演員用發音相近的客家話演唱山歌,親切的鄉音引起現場觀眾的強烈共鳴,精彩的節目贏來陣陣掌聲。
據了解,參演隊伍和節目來自四川、江西、福建和廣東省內的深圳、東莞、梅州、惠州以及我市各縣區,共14 支隊伍,100 多名山歌手和演職員參與表演,年齡最大的60 多歲,年齡最小的10 歲,展示各地不同風格的客家山歌特色。我市共有6 個節目參加此次表演,其中大部分節目都是6 月份舉行的河源市第二屆客家山歌表演賽當中的優秀節目。
經過激烈的角逐,《酒壺酒杯慢慢斟》等7 個節目獲得金獎,《喜事好運滾滾來》等7 個節目獲得了銀獎。同時,晚會還揭曉了前晚舉行的客家文藝精品匯演的獲獎節目,客家民俗舞蹈《客家新娘》等10 個節目獲得了銀獎,舞蹈《花燈傳薪火》等8 個節目獲得了金獎,舞蹈《桃花水母》獲得了特別獎。
市領導吳善平、吳素香、張國權等為獲獎者頒獎。
現場花絮
“燈籠”掉了從容撿起
“新壺灑酒阿妹嘗喲,酒壺酒杯慢慢斟哎……”客家山歌大家唱晚會中,第一首歌曲《酒壺酒杯慢慢斟》引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歌曲伴舞的24 名小客家妹中,有一個小姑娘的道具掉了,不過,她巧妙而從容地把道具撿了起來。
記者了解到,伴舞者是河源技工學校幼師專業的學生,共24 位小姑娘,她們身著紅衣,手拿紅燈籠作為道具,翩翩起舞,營造一種喜慶盈盈的氛圍。不過,在舞蹈的一個轉圈動作中,其中一名舞者手中的燈籠掉了,只見小姑娘從容不迫,繼續走步、定位,同伴手里有燈籠,她就用蘭花指替代。當她再次從燈籠邊經過時,一個下蹲,用蘭花指便把燈籠撈了起來,姿勢優美,不細心的觀眾可能以為那是表演的一部分。
表演結束后,這位淡定的小姑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自己從容的表現仍不滿意,并表示:“太可惜了。”
女攝影師全程記錄
精彩紛呈的表演,流光溢彩的舞臺,吸引了眾多媒體與攝影愛好者。其中,一位50 歲上下的女攝影師特別引人注目,原來,她來自江西,準備用鏡頭把精彩的節目記錄下來,做成畫冊與江西的客家人分享。
李女士是本屆客家文化節的嘉賓。在現場,她并沒有和其他嘉賓一樣,坐在座位上看表演,而是時而蹲在舞臺前拍攝表演者,時而轉身抓拍觀眾的表情,儼然一位專業的攝影師。李女士告訴記者,她是江西贛州客家文化協會的會員,也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她要用鏡頭把此次客家文化節的所見所聞拍攝下來,帶回去和其他沒有機會參加文化節的同事朋友分享,并挑選精美的作品,做成畫冊,讓江西的客家人感受這份美。
觀眾個個贊不絕口
時而如涓涓細流,蜿蜒纏綿;時而又如滔滔江河,高亢雄渾,現場觀眾看得如癡如醉。記者發現,觀眾中有專業的評委、專業的歌手、業余山歌愛好者,還有普通的市民,然而,無論是專業還是非專業,都對此次表演贊不絕口。
“我感受到了各個層次的客家山歌,有原生態的,也有經過藝術再創作的改編音樂,實在太精彩了。”張美紅是梅州人,在深圳當小學音樂老師,在此次客家山歌大家唱比賽中,她與搭檔曾憲元表演的《哦嘿一聲歌成河》獲得金獎。張美紅表示,此次山歌大家唱晚會把全國的客家音樂人聚在一起,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地的客家音樂,更是一個難得的交流學習的好機會。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市總工會幼兒園的幼師吳灣也是當晚的觀眾,看完晚會,她豎起大拇指說: “歌聲美,旋律美,舞臺美,服飾美,真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享受。”
本報記者 鄭婷影
專家訪談
讓世界聆聽到河源的聲音
“ 亻厓嘅歌”唱什么?山歌能否用交響樂呈現?河源山歌如何走出去?作為中國第二屆客家文化節重要組成部分的“客家交響史詩—— 嘅歌”昨晚在市區舉行。晚會開始前,記者采訪了深圳交響樂團團長陳川松先生。
“ 嘅歌”即“我的歌”,這里指客家人的歌。陳川松介紹說,本場交響晚會六個篇章中的三個半篇章與河源相關,融入世客會主題曲、《多彩萬綠湖》等四首歌頌河源的歌曲。還有《虛玄歌》、《恩恩愛愛度時光》等原生態河源山歌。“歌唱家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不像我們穿西裝,人家就是穿客家山歌服裝,有著特殊的味道。”陳川松風趣地說。
山歌作為民間藝術,曾被認為難登大雅之堂。“ 嘅歌”便是將山歌改成交響樂,創作出的具有河源元素的山歌交響曲。這種表演形式在河源尚屬首演。“山歌不能老在山區唱,要穿上晚禮服成為‘貴婦人’,讓主流社會的人接受,今晚的表演就是一種嘗試。”陳川松表示。
但是,山歌演唱者多不具備基本的藝術和音樂基礎,有的連五線譜都不認識,他們只能用簡單的配曲和交響樂團配合。“我們有2 個年輕的山歌手,經過藝術學院培訓后來表演,這也是山歌發展的方向。” 陳川松認為,在藝術基礎上演唱山歌,困難其實并不大。因為藝術是相通的,山歌只是不同的藝術形式,重要的在于如何理解山歌交響這種新形式。
昨晚的山歌交響對發展山歌藝術是成功的嘗試。陳川松認為,有河源市委市政府的戰略眼光與河源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大膽使用交響樂的音樂形式,一定能將河源山歌藝術推向世界。
本報記者 周秦
企業訪談
廣東堅基集團:支持文化河源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感
本報訊(記者 蔣安春)昨晚,由廣東堅基集團協辦的“客家交響史詩—— 嘅歌”在市會議中心觀眾廳奏響美妙樂章。記者了解到,這是繼2008 年捐資150 萬元支持首屆中國客家文化節后,該集團第二次贊助此項盛會。
廣東堅基集團是本土企業的優秀代表。自1994 年成立以來,該集團通過不懈努力,已成長為集礦產開發、房地產開發、河砂開采、水電開發、商業運營管理和物業管理為一體的多元化民營企業。目前,堅基集團正著力于打造河源市商業中心,努力將其建成最具體驗式的購物中心、美食中心、休閑娛樂中心、商務中心、會展中心、客家文化中心、高尚居住中心、金融中心。截至目前,河源商業中心建設進展順利,預計在2014 年底開業。該項目還規劃了一個3 萬平方米的市民廣場,內含客家風情步行街和中心舞臺等項目,建成后,將定期上演大型客家歷史歌舞劇,以展示我市豐富的客家文化,給廣大市民和游客獻上豐盛的文化大餐。
“堅基集團的發展離不開河源人民的支持,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厚愛。企業有責任回報社會、回饋鄉梓。”廣東堅基商業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譚廣球說,隨著河源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加迫切。河源文化底蘊深厚,每個企業、每個市民都有責任去保護和傳承河源的文化。作為河源本土企業家,堅基集團董事長梁林青心系家鄉的發展,今后也將繼續給力河源文化事業的發展。據悉,到目前為止,堅基集團已經為我市文化建設、扶貧濟困、教育創強等事業捐資超過2000萬元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