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或將出臺優惠措施破除“瓶頸”助推民營醫院發展
民營醫療機構期待與公立醫院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
核心提示:
2014 年是醫療服務產業的 “政策大年”,國家對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業的鼓勵,將給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色醫療機構帶來機會。國家衛計委最近還下發緊急通知控制公立醫院規模過快擴張,以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非公立醫院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在這一良好的機遇面前,我市民營醫院的成長過程到底遇到了哪些發展“瓶頸”?如何才能在政策放開、挑戰卻無處不在的當下,實現民營醫院的自我壯大?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現狀:
民營醫院發展滯后
1994 年,我市首家民營醫院—— 原東源光明眼科醫院成立。此后一直發展緩慢,直到 2000 年以后才進入到較快的發展時期。據市衛計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到2013 年底,全市先后成立了23 間民營醫院,其中綜合醫院 8 間,各類專科醫院9 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 間,不設床位的民營醫療機構有183 間,其中門診部12 間,各類個體診所171 間,占全市各類醫療總數的9.1%。近幾年,民營醫療機構經濟效益平均以40%的速度增長。
不過,總體來說,我市民營醫院發展相對滯后。全市仍以政府主辦的市、縣綜合醫院、中醫院、婦幼保健院以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架構為主,民營醫療機構床位數、門診、住院量占公立醫療機構的比例,僅在8%至9%之間。而《關于加快廣東省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的指標要求達到20%以上。據統計,2013 年,全市醫療機構開放床位10280 張,民營醫院占9.33% ;全市門急診 1124 萬人次,民營醫療機構占 14.19%;全市住院360119 人次,民營醫院占5.82%。
倡導:
樹立誠信經營形象
8 月24 日,盡管天氣有些熱,但市區幾大公立醫院里卻人滿為患,病人抱怨看病難,醫生也叫苦不迭。而記者在一些民營醫療機構卻看到,一些醫生坐守空空蕩蕩的診室,為“病源”發愁。不少市民表示他們不會選擇去民營醫療機構看病,因為擔心“沒有好醫生”。
河源大道一家民營醫療機構的負責人說,除了市民看病的“有色眼光”外,最令他們頭痛的還有衛生技術人才梯隊的建立。很多人認為民營醫院的社會地位不高,效益不好,發展也好不到哪里去。目前不少民營醫院的年齡結構呈現出兩頭大、中間薄弱的特點,主持醫院科室工作的大部分是公立醫院退休的專家。不少醫院也坦言,醫院的技術骨干醫生大都是市縣各大醫院的退休醫務工作者,青年骨干衛技人員往往稀缺。
記者了解到,不少民營醫院通過“自我救贖”來改變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為了樹立誠信經營的醫院形象,除了強調先進的硬件設施和細致周到的服務外,不少民營醫院還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白內障復明工程、免費送醫送藥下鄉等,為我市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貢獻。
未來:
控制公立醫院規模
現有國情下,醫療資源仍舊是稀缺資源,國家的政策導向也是本著“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鄉”的原則設計,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目前我市尚無傳染病醫院、腫瘤醫院、兒童醫院、急救指揮中心,這些都給我市民營醫院的發展帶來了契機。日前,民進廣東省委企業界會員聯誼會在我市考察時,對投資民營醫療機構、助推我市衛生事業發展表示了濃厚的興趣。
據市衛計局透露,目前我市對全市醫療事業的發展進行了科學合理編制設置規劃,已留足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空間。接下來,全市要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投資方式多樣化的辦醫體制,形成公立與民營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當前需要制定有關鼓勵民營醫療機構發展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要制定診療技術準入、稅費政策、社保定點醫院等方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的政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引入社會資本,以社會辦或民辦方式舉辦二級綜合醫院或較大規模的專科醫院,控制公立醫院發展規模。
本報記者 張濤 謝素嬋 通訊員 鄭衍華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