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縣選取5個復產點為示范點進行分類指導 全面掀起救災復產重建工作熱潮
7月正是夏收夏種的農忙季節,受“6·10”洪災的影響,連平縣受災村農業受災嚴重,農業設施損壞,農田過水面積大,淤泥沉積,農作物被洪水淹沒,造成了重大的損失。按照相關部署要求,連平縣迅速行動,集中力量,組織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輛等,修復水毀農田及水利設施,積極發動村民因地制宜恢復生產,加強技術指導,保障農業生產資料供應,扎實有序推進該縣災后復產復耕工作。
截至7月15日,該縣農業受災面積81319畝,清理農田7128畝,復耕5640.9畝;發放種子24.48噸,發放農資22300公斤;修復水陂39座,修復灌渠57766米;漁業受災面積2293.3畝,魚塘已修復1050.8畝,養殖設施已修復2800平方米。
農用機械正在對田地進行翻土暴曬。
加大災后衛生防疫力度高效推進復產復耕
水災過后的一段時期,是各種動物疾病的高發期,為了防止大災過后出現大疫,連平縣針對農房、農田、畜禽欄舍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消殺消毒,防疫消毒面積929728平方米,無害化處理畜禽29783只。此外,還加強免疫,減少洪災對動物防疫工作的影響,對受災嚴重的區域進行緊急免疫接種,截至目前,全縣緊急免疫61297只。
水災過后,被淹毀的農田要如何復產復耕,讓更多的農民可以及時進行夏收夏種?在農民急需復耕的問題上,連平縣加強了技術指導,開展農田復產培訓。同時,邀請了省農業農村廳、省農科院、市農業農村局等相關技術團隊以及10名專家深入上坪鎮、內莞鎮、陂頭鎮等地,點對點、面對面,現場制定復產方案,指導和協助當地做好農業災后復產工作,并為農戶發放《2019年“龍舟水”災后農業復產技術指導措施》和《農業洪澇災害防御與災后復產手冊》。此外,連平縣還組織受災農戶開展農田復產培訓,以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重點,開展為期四天的農業“三下鄉”活動,采用理論授課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到災區一線開展農業復產技術巡回授課指導。
建設救災復產示范點有序開展農田復墾
不誤農時,不誤農事,為了盡快推進農田復產復耕工作,在連平縣復產重建指揮部的安排部署下,工作組加快對水淹農田的清理復耕,動員群眾生產自救,不等不靠,一起投入災后復產復耕工作中。對受浸泡的農田,按照該縣農業農村局專家的指導,調集農用機械進行翻土暴曬,潑撒石灰粉,對具備耕作條件的地塊進行深翻、旋耕作業,及時改種蔬菜作物,創新地使用警示樁標記田埂,再抓緊時間培育秧苗和調集相關種子,確保趕在合適的時機種植有關農作物。
為進一步做好連平縣農牧漁業復產復耕工作,以點帶面加快災后復產復耕工作進度,連平縣選取了5個復產點作為救災復產示范點。針對各示范點,提出了詳細的分類指導方案,全力協助開展救災復產。通過災后復產示范,引導受災村民樹立信心,調動積極性,開展生產自救,全面掀起救災復產重建工作熱潮,奪取抗洪救災復產的全面勝利。
本報記者 吳文婷 特約記者 謝鑫 李平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