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七十載 策馬奔騰再奮蹄——新中國成立70年來河源經濟發展綜述
開篇語
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70周年華誕!70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河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項項民生政策接連出臺,一樁樁民生實事落地開花,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不斷提升。
今起,本報推出《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成就報道,講述河源大地70年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謳歌河源人民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獻禮祖國,祝福祖國。以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河源推進“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逐夢前行!
河源,地處粵北山區的客家城市,盡管周圍山峰縱橫,卻遮不住河源人民謀發展的銳利目光,擋不住河源人干事創業的激情。歲月的流轉,記錄著巨大的歷史性跨越。
70年來,河源從山區縣城到地級市,從老城區發展到新城區、市高新區,特別是2014年5月20日,江東新區成立,河源向東擴張了434平方公里的發展熱土,從五縣一區變成五縣三區格局。
70年來,河源于苦難中破繭成蝶,在風雨中砥礪前行,從農業底子薄、工業零起步、人民“溫飽”難保障的艱苦歲月,大踏步走進山區農業現代化后勁足、工業發展質量高、群眾幸福生活的新時代。
河源城市發展面貌日新月異。本報記者 陳仕平 攝
經濟跨越:2018年全市GDP首超千億元
70年前的1949年,河源百廢待興,貧窮與饑餓是當時每個人腦海里揮之不去的記憶,河源人民開始了一場艱難又長久的抗爭,直到1957年,按當年現行價計算,原河源縣(現源城區、東源縣)社會總產值3622萬元,其中農業占61.93%、工業占14.03%。
河源第一個發展的春天出現在1988年,河源建市,恰逢改革開放的春風,由于地緣優勢、資源稟賦等有利條件,建市后河源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特別是自1998年確立工業立市戰略后,各項主要指標普遍實現了創紀錄的飛躍。建市30多年來,河源由一個落后的農業市逐步發展成為初步建立工業化的新城市。
記者從市統計局綜合科了解到,建市初期,全市經濟總量(GDP)僅10億元出頭,到2002年突破100億元歷經15年,突破第二個100億元僅用了3年,之后基本上保持每兩年再突破100億元新臺階的快速擴張步伐,其中2006年經濟總量一舉超越汕尾、云浮,從此改變了“后無追兵”的落后局面。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946.16億元,經濟總量為建市初期(1987年)的80.3倍,增量達934.37億元,比1987年增長39.14倍。到2018年,全市GDP達1002億元,首超千億元,為1987年的85倍。
布局開局:建立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區
河源的今天,是從謀篇布局起步階段艱辛探索開始的,建市后,受交通、基礎設施等因素制約,河源仍以農業為主,市委、市政府提出“山上再造一個新河源”,積極探索工業發展之路,制定了基礎設施先行,加快市區建設的戰略決策。1992年8月29日,經國務院批準,河源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經濟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同年10月4日,國務院批準開放河源口岸,全方位開放格局初步形成。建市10年間,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省的經濟地位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部分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7年,全市GDP為68.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建市初期(1987年)增長2.38倍,年均增長13.0%。三次產業比例由1987年的53.3:23.5:23.2調整為1997年的43.7:23.0:33.3。
1998年,河源確立工業立市戰略,這是河源經濟實現起飛的新階段。2002年,全市GDP突破100億元,比1997年增長75.4%,年均增長11.9%。2003年,河源開始布局工業園區,河源新型工業化發展掀開了新篇章,河源開始以工業園區為主戰場的經濟加速發展階段。工業在這個時期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初步形成了以電子電器、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為主導產業的格局,目前,全市實現了“三區突起,五縣同輝”的省級產業園縣區全覆蓋,其中市高新區于2015年成為粵東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高新區。2012年,全市GDP達608.93億元,比2002年增長3.56倍,年均增長16.4%。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特別重視經濟高質量發展,河源緊緊抓住變革機遇,確立發展新理念,深入推動生態發展,進入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均GDP于2014年突破4000美元,達到中等偏上收入水平。三次產業結構由2012年的12.6:46.2:41.2調整為10.8:39.8:49.4,服務業占比提高了8.2個百分點,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
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舉全市之力,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奮力推動“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提效破局,推動全市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發展態勢。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1.96億元,增速位列粵北生態發展區第1位;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30.29億元,增速位列粵北生態發展區第2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84億元,增速位列粵北生態發展區第3位。
招商引資:優化營商環境,助力經濟騰飛
以高質量招商引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歷屆市委、市政府的重點工作,而優化營商環境則是做好這一工作的關鍵。建高速、修鐵路,優環境、強服務,出政策、降稅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河源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一批批港澳臺和外商投資項目逐步落戶河源,奠定了河源工業騰飛的基礎。
如今,河源正以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新時代河源改革開放的“綱”,主動承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延伸產業和拓展功能,對標大灣區深入推進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不斷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投資審批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大力推進市場要素和平臺建設。隨著與大灣區同等水平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的深入打造,河源的市場價值已經被社會各方認可和看好,正成為投資洼地、價值高地和重量級企業戰略布局首選地。
去年以來,河源先后舉辦了首屆源商大會、“1·3·6·9·12”系列經貿和“5·20”系列經貿、2019粵港工商社團投資年會等活動,得到了市場各方熱情關注和熱烈響應,各類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紛紛搶灘布局河源,已經簽訂了總額超過1.3萬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僅今年上半年,河源就新簽約70個項目,合同投資總額約968.53億元,其中60個項目來自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總額約905.3億元。
站在新時代,河源將堅定不移以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綱”,舉全市之力,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建設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走出生態河源、現代河源相得益彰發展新路的偉大征程上步伐堅定,闊步向前。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