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服務插上信息化“翅膀”源城豐源社區通過‘黨建為村’平臺,讓黨員和群眾更親,讓工作推進更實
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黨建為村’這個平臺,了解一下這兩天村干部們為群眾做了哪些事,在干什么。”源城區東埔街道豐源社區50歲的居民何萬娣告訴記者,有了“黨建為村”這個平臺,居民都能了解整個社區的工作動態,也更能理解和支持社區干部的工作。
據悉,自去年8月上線以來,豐源社區以“黨建為村”平臺為載體,線上線下同步公開黨務居務信息,主動回應居民訴求,為居民在網上搭建了自我管理、自我交流、自我提升的開放平臺,實現了人民需求和黨委政府服務之間的精準實時對接,促進社區“兩委”干部與群眾“面對面”接觸、“心貼心”交流,暢通了黨群聯系渠道,為民服務插上了信息化“翅膀”。目前,豐源社區在“黨建為村”平臺上認證居民672人,在線黨員65人,收到群眾來信34封,回復處理34發,回復率100%,群眾滿意度五星級。
干群共同參與社區建設
打開豐源社區的“黨建為村”平臺,點擊“黨務”板塊,映入眼簾的是“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十四五’怎么干?習近平明確這些要點”“九九重陽節活動”等內容,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的每日工作情況,不少黨員、群眾在底下跟帖點贊和評論。在“書記信箱”板塊,一些群眾積極向社區黨委書記提出自己的意見,社區黨委書記看到后都會第一時間進行回復。
居民何嘉晶在“黨建為村”中“書記信箱”中向書記提出,社區部分道路有凹坑、破損,易積水,車輛行駛有隱患,還配有破損道路的圖片,建議社區盡早進行修補。黨委書記古偉寧看到后,第一時間進行了解,并在平臺回復居民將在近期安排處理。目前,部分道路已經修補完畢。
除了改善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外,書記信箱里還能及時收集村民的矛盾、糾紛并及時疏導解決。居民劉成珍是廣場舞的愛好者,對自己因跳廣場舞被投訴感到疑惑,就在“黨建為村”平臺直接向書記提問。古偉寧耐心地勸導她,要調低音量,避免影響附近居民。在了解原因后,劉成珍主動調低了音量。她說,在“黨建為村”平臺,通過指尖輕點就能直接找到書記,做好了溝通,也避免了產生矛盾。
黨委委員、組織委員朱葉菊告訴記者,“黨建為村”平臺集基層黨務、村務、財務等信息和服務于一體,通過線上線下齊發力,儼然成了村民互動、謀劃發展、提升活力的黨員群眾“朋友圈”,群眾參與度、信任度不斷提升,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了。
服務居民“最后一公里”
“黨建為村”平臺不但為居住在社區的居民服務,更為外出鄉賢、居民了解社區動態提供了渠道,也為社區居委會做實、做細為民服務工作提供了更好的方法,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朱葉菊告訴記者,豐源社區是1999年各級黨委、政府為了解決新豐江庫區移民群眾生產生活出路的外遷安置區之一,原始移民戶從去年起,每年享有社區集體物業收益分紅權利,需要每年對分紅人口進行登記。今年社區居委會除了在線下張貼《公告》外,還在“黨建為村”平臺發布了線上公告,提醒社區的原始移民戶攜帶戶口簿及農商銀行卡前來居委會登記。不少在外工作的居民在線上看到公告后,紛紛主動打電話來社區了解情況,辦理相關登記,大大減輕了社區工作人員的工作量,密切了社區居委會與居民的關系。
居民何萬娣表示,在“黨建為村”平臺上,每每看到社區發布了志愿活動,她都會第一時間報名參與,也會在平臺上發布自己的動態,展示社區的新風貌,讓更多的人看到豐源社區發生的改變。
“通過‘黨建為村’平臺開展黨建工作,讓黨員和群眾更親了,讓工作推進更實了。”朱葉菊表示,接下來,社區也將繼續大力推進“黨建為村”平臺內容發布,發揮其在基層黨建、社區治理、生產生活等領域的作用,讓“黨建為村”平臺成為黨員干部服務村民“最后一公里”的“連心橋”。
本報記者 劉曦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