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顰一笑亦戲亦情 聲聲“花朝”惹人心醉 紫金花朝戲唱出客家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而戲曲,無論是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還是弘揚美德的內在價值,都具有很強的引導教化作用。伴隨著唱響文化自信的號角,花朝戲,這一紫金縣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正擔負起引領文化振興鄉村的時代使命。近年來,紫金積極推進花朝戲進社區、校園,到鄉鎮,到村頭,讓“美的相遇”漸趨常態化,讓更多的戲迷們有機會感受傳統戲劇文化的魅力,更是在“小花朝”們心里種下一顆戲曲的種子。自2019年起,紫金花朝戲已開始在粵港澳大灣區部分城市巡演,成為紫金文化融灣的一張最靚麗的文化名片。
臘月的秋香江畔,夜景依舊璀璨迷人,2019年12月30日晚,紫金縣文化活動中心里,手帕花、扇花、礱勾腳、穿心手、走著“八字”一進一退……2019紫金農商杯花朝戲迷擂臺賽總決賽正在這里舉行,《風流才子》《好夢難圓》《莫垂淚、莫傷悲》《賣雜貨》《梁!贰讹L流才子》等一幕幕花朝戲傳統劇目輪番“斗技”,表演高潮迭起,掌聲連連,上百觀眾齊聚一堂,共享這一文化盛事。經過激烈角逐,張新傳、羅海英、張小花三位選手分別榮獲2019紫金農商杯花朝戲迷擂臺賽總決賽冠軍、亞軍和季軍。
2019紫金農商杯花朝戲迷擂臺賽總決賽。
“這是咱百姓大舞臺!”
參加總決賽的13名選手,是從紫金7個鄉鎮,即蘇區鎮、九和鎮、中壩鎮、瓦溪鎮、藍塘鎮、鳳安鎮、好義鎮,一路沖出重圍“打”出來的佼佼者,這其中有農民,有單位干部職工,有學校老師和小學生,還有部分在外創業打工的紫金籍花朝戲藝術人才。
在花朝戲浸淫中長大的張新傳、張小花一直對花朝戲有著天生的熱愛,不管工作在何處,一直未忘花朝戲。得知家鄉舉辦2019紫金農商杯花朝戲迷擂臺賽消息后,雙雙特地從惠州趕回老家鳳安參加花朝戲迷擂臺賽初賽,憑著一股沖勁兒一炮走紅?倹Q賽上,張新傳、張小花合作表演花朝戲《梁祝》《我家有個小九妹》分獲冠軍、季軍。獲得季軍的張小花說,在家鄉唱家鄉戲,真開心!這真是咱百姓的大舞臺!
紫金花朝戲迷擂臺賽的舉辦,與一個人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黃軍,來自河南信陽息縣的一名音樂藝術愛好者,2017年一接觸花朝戲就著迷了,不可自拔,七跑深圳,三下惠州去向花朝“老戲骨”取經。還用半年時間,爭取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龔心瀚手書“保護花朝戲曲,傳承客家文化”以此鼓勵。2018年6月16日,籌備了半年多的花朝戲迷擂臺賽終于迎來“首場秀”。回憶當時情景,黃軍至今記憶猶新。他說,當晚雖然下著大雨,但眾人依然冒雨熱捧,現場座無虛席。
2019年春節,“唱響紫金:花朝戲迷擂臺賽”春晚特別節目文藝演出舉辦了10場擂臺賽,場場爆滿,報名參賽的選手就超百人,有5歲孩童,也有年近七旬老者。
“美的相遇”漸趨常態化
傳承了上百年的花朝戲,記載了祖祖輩輩紫金人的喜怒哀樂。很多老一輩人說,一聽花朝,心里感覺美滋滋的,一唱花朝,一種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邀上三五鄰里,帶著老人孩子,到村頭的大榕樹下熱熱鬧鬧地聽上一出花朝戲,曾是紫金縣很多鄉村農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如今,借助花朝戲迷擂臺賽的推動,“花朝戲一來,跑丟了繡鞋”這一聽戲的熱鬧場景在紫金縣鎮村悄然回歸,“花朝戲迷擂臺賽,有你加入更精彩;共圓山茶花開夢,來咱百姓大舞臺”已在全縣家喻戶曉。老藝人黃火生一生只愛花朝戲。參加花朝戲迷擂臺賽,他所負責的紫金星光藝術劇團成員齊齊前來助威。身為鄉間劇團的“掌門人”,他經常率隊在鄉下表演花朝戲,深受當地群眾喜歡,知名度甚高。參賽選手范運娣,土生土長的紫金人,自小愛花朝,學花朝,嫁到香港后仍不忘唱花朝,聽說家鄉舉行擂臺賽后馬上報名參加,憑借著扎實的唱功,贏得了滿堂彩。
悠悠花朝韻,濃濃戲曲情。近年來,紫金花朝戲“唱”出了紫金,“唱”出了河源,更頻頻在全國、省舞臺亮相,屢屢在大賽中獲獎。《大漠胡楊》《母與子》《墻頭記》《雙雙配》《溪水長流》《烈火丹心》等新劇目受到省內外戲迷的追捧,其中《溪水長流》還獲得“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劇目銅獎,劇組人員均獲得優秀獎。
17個推廣基地扛起傳承大旗
愛花朝,唱花朝,一聲聲花朝戲特有的腔調和韻味,糅雜秋香江水聲與田野氣息,傳遞著南國古邑的歲月風煙與民間呼吸。紫金縣一多年演唱花朝戲的老藝人說,花朝戲迷擂臺賽,不僅僅是繁榮紫金的文化產業,為更多的花朝戲曲藝術人才提供一個展示自身實力和才華的舞臺,更是演繹著花朝戲的明天和希望。
如今,在擂臺賽上頻頻亮相的“小花朝”成為了紫金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鐘碧蓮上臺表演,一點也不怯場,令觀眾大感興奮。馬文宇表演苦情戲《告新夫》,一招一式演得有板有眼,出乎評委的意料。不少花朝戲“老戲迷”紛紛點贊:“花朝戲,后繼有人,有戲!”就在花朝戲迷擂臺賽總決賽的前一天,“我傳承·我快樂”——紫金縣首屆中小學;ǔ瘧蛘寡莼顒优e行,該縣7所學校逾50名“小戲骨”同臺飆戲。自征集報名以來,紫金縣各學校踴躍參與,經篩選,有7所學校9個優秀節目入選,參賽選手超50人,其中最小的僅有5歲。
經過多年推廣普及,目前“花朝戲推廣普及示范單位”已增至17個,有8個分布在紫金中小學。馬滋豪就是紫金縣第一小學精心培養的“小花朝”。馬滋豪坦言,沒了解花朝戲之前,看見大人們看戲曲津津有味,但總聽不懂。后來,參加了學校的培訓班后,了解了戲曲知識,覺得戲曲很有韻味,唱詞也非常講究。自己也學到了花朝戲的基本功,如今還能表演給喜歡看戲曲的長輩們,真開心!
花朝戲勇闖大灣區
“當!當!當!”三聲鑼響,拉開了花朝戲《打銅鑼》的序幕。隨著“蔡九”一陣“秋收季節,谷粒如金,各家各戶,雞鴨小心”的喊聲漸逝,“林十娘”倒退出場……“蔡九”“林十娘”惟妙惟肖的表演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喝彩。時隔十多年,《打銅鑼》重現舞臺,緣于落戶香港的葉松盛、陳淑君夫妻倆對家鄉紫金的一份愛,對花朝戲的一份情。
“喝盡千江水,難比家鄉茶;唱盡世間曲,不如家鄉話。一曲花朝三春暖,鄉音伴我走天涯……”說起一生癡迷的花朝戲,“蔡九”扮演者葉松盛說,他一生有個心愿,想把花朝戲唱到香港,唱到大灣區。紫金與粵港澳大灣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目前在大灣區,僅廣州、深圳、東莞、惠州等地,紫金就有23萬人生活。他們情牽故里,心系家鄉,廣泛宣傳家鄉、推介家鄉,為家鄉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牽線搭橋,深入地推進紫金鄉村振興。像葉松盛一樣,他們對家鄉花朝戲有一種天然熱愛的情結。
眾人拾柴火焰高,鄉賢助力闖灣區。紫金縣提出,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文化、孫中山文化、客家傳統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特別是用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花朝戲這一閃亮名片,積極在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文化產業合作共贏等方面與粵港澳大灣區建立常態化溝通聯絡機制,搭建有效交流合作平臺,促進紫金和粵港澳大灣區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推動紫金成為河源建設全省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排頭兵的先行地。為此,紫金縣專門制定了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人文交流系列活動的花朝戲巡演方案,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以異地紫金社團組織為紐帶,在粵港澳舉行花朝戲巡回演出活動,以擦亮紫金縣文化品牌。自2019年開始,紫金花朝戲在大灣區部分城市巡演,反響熱烈。今年紫金縣還將進一步加大花朝戲巡演力度,讓更多的人能欣賞到這一“山溝溝的山茶花”。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