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種”出“新花樣” 紫金茜坑村大力種植鴨腳木帶領村民致富
經過連日春雨的澆灌,紫金縣藍塘鎮茜坑河邊新植的鴨腳木長勢格外喜人。“一年樹谷,十年樹木,這鴨腳木將是河畔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更將是村民邁向共富之路的‘功勛樹’。”近日,茜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萬青說,在茜坑村村民眼中,鴨腳木就是個“寶”,其葉子是村民制作竹殼茶的重要原材料,也是當地蜜蜂采蜜的重要蜜源植物。作為“綠美藍塘”的重要樹種,有數據顯示,近幾年來,鴨腳木已在茜坑村新種植將近7000株,僅今年在全村新種植超過1000株。
鴨腳木苗木。
“頭雁”歸來愛種樹
人說紫金縣藍塘鎮是“八分山地一分水一分田”,而離鎮10公里的茜坑村是“出門就見山”,全村耕地只有1480多畝,而山地就有38000多畝。
茜坑地勢偏高,山清水秀,環境優美,在這里養蜂釀蜜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當地很早就有養蜂的習俗。李萬青父親是村里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自主用“檸檬+蜂蜜+鴨腳木”探索制成的檸檬蜜俏銷四方。李萬青早些年在大灣區闖蕩,2015年返鄉創業,看中了家鄉山林多的優勢,帶頭在村里創辦了紫金縣紫鄉坊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檸檬蜜等多種產業。目前合作社有10多個社員,帶動全村發動養蜂超過30戶。由于得到村民的信任,2021年李萬青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在多年實踐中,他發現檸檬蜜數冬蜜最好,價錢也不錯,每公斤市場價可達到100元至160元,然產量一直不高。原因在哪兒呢?他分析說,主要是鴨腳木數量少的緣故,單靠山林里天然生長的鴨腳木數量不夠。于是,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這幾年新種植鴨腳木面積達到100畝,達6000株至7000株,檸檬新種植面積也達到20畝。他說,種鴨腳木一舉兩得,一是提供制作竹殼茶的重要原材料,二是給蜜蜂采蜜提供蜜源植物。
“土味”有了“新花樣”
根據村里規劃,茜坑村上片自然村擬發展“檸檬+蜂蜜+鴨腳木”(檸檬蜜)加工產業。為此,今年2月29日,河源市茜瑞達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主導聯合紫金縣紫鄉坊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社會資本+村集體+合作社”聯結發展模式,規劃創建茜坑村農產品創業園區,計劃投入100萬元建設廠房1000平方米,建立食品安全生產體系,從農戶手中收購原材料深加工制作特色產品。茜坑村提出,以茜坑傳統的檸檬、蜂蜜、鴨腳木、三紅蜜柚、嘉寶果、紅薯粉絲、花生油等特色產品為主導,創立茜坑村品牌,由河源市茜瑞達建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提供加工廠房、辦理工商證件、農產品銷售,合作社負責生產農產品,實現取長補短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目前,茜坑村有檸檬園20畝、年產量1萬斤、年產值約3.5萬元,養蜂戶20戶、年產量5千斤、年產值約10萬元,合計約13.5萬元,經加工成檸檬蜜后預估年產值可達40萬元。據測算,后續將帶動村民擴大檸檬種植規模至40畝、養蜂戶達50戶,年產值翻番。
“三產融合”奔共富
紫金竹殼茶有近400年的悠久歷史,是廣東民間涼茶之一,其主要成份之一就是鴨腳木葉。紫金竹殼茶的制作簡單,將采來的鴨腿木葉等原材料分別去土洗凈,曬干后按一定比例配料,加適量水放入鍋中蒸煮,直至水被煮干,經過蒸煮后的中草藥烘干、攪碎成果粒,經過精選后竹殼茶就這樣制成了。李萬青說,條件成熟時,也將把竹殼茶作為村里的“拳頭產品”推向市場。
李萬青說,接下來將堅持“三產融合”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該村農業企業河源富山兄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承包了2300畝山地打造水果種植基地,年產值約300萬元。2023年重點發展河源東江河畔高密度水循環魚養殖項目,現有1萬多立方循環水車間和100畝高標準魚塘,占地面積約52萬平方米,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達1.5億元。目前,項目一期已投產試運行,預計今年產量可達150萬公斤,產值約1800萬元,帶動50多名村民就業。
茜坑村還謀劃引進總投資約25億元的“中軸長壽村生態園”建設項目,規劃用地面積5000畝,建設以“康養”為主題、以“養生谷”為項目品牌和亮點,打造一條涵蓋養生養老、國醫康養、休閑度假、生態旅游、農業觀光及研學旅行的產業鏈。目前該項目已獲得項目許可批復,已開發環湖路基和環山頂路基17公里,平整5萬平方米的景觀臺場地。
本報記者 張濤 通訊員 張偉明 何煒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