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第二批“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10個典型案例發布 源城區1案例成功入選
本報訊 記者 梁小鴻 日前,由廣東省委改革辦組織遴選的40個《全省基層推進“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爐,在第二批發布的“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10個典型案例中,源城區聚焦三大環節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案例成功入選。
近年來,源城區致力于開辟村集體參與市場經營的新路徑,推動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通過持續優化村集體經濟收入結構,顯著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比例,為集體經濟的多元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源城區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3534.37萬元、同比增長19%,占村集體經濟總收入比重達99%;所有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50萬元以上、經營性收入均達49萬元以上。
春沐源小鎮。
打造“三種模式” 澎湃產業發展“新引擎”
在源城區埔前鎮蓮塘嶺村,桂佳智慧糧倉水稻全產業鏈項目基地稻浪翻滾,金黃色的稻穗隨風搖曳,散發出濃郁的稻香。蓮塘嶺村黨總支書記曾宏勇介紹,自2021年引入桂佳農業有限公司以來,成功盤活了蓮塘嶺村200畝撂荒地,承接了300畝退草還耕土地,并與省農科院合作培育廣東絲苗米品牌,融合二三產業在蓮塘嶺村打造一處集觀賞、互動和教育于一體的水稻農業大公園,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源城區積極探索“農業+”“工業+”“文旅+”等多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不斷提升村集體的“造血”功能。在源南鎮雙下村,通過對水源地周邊閑置土地集中流轉、規劃,配合河源市引進農夫山泉、怡寶等龍頭企業打造水產業園,每年穩定為村集體帶來約900萬元的稅收返還收益。目前,源城區依托萬綠湖取水口的水資源的可利用空間,引進了帶動力強的優質項目落戶投產,每年輻射帶動23個村集體經濟增長約1818.65萬元、就業超3600人次。
盤活“三種資源” 煥發沉睡資源“新動能”
源城區因地制宜,盤活優質資源,激發閑置資源“新動能”,實施“一村一策”,通過“點上開花”促進資源整體高效運轉,持續激發村集體經營資源資產的動力、活力。一是全面梳理農村荒地、閑置土地等集體財產,充分運用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推動荒地、閑置土地適度規模流轉或集約利用。如埔前鎮通過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引進先進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在南陂村和中田村分別打造了約1300畝的千畝菜園,有效帶動30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每年為村集體帶來112萬元的收入。二是發展“房東經濟”,如埔前鎮大塘村、高圍村等10個村充分利用水庫移民資金,合作投資建設移民廠房,成功吸引河源豐田紡織有限公司落地投產,以廠房租賃形式每年為村集體增收超130萬元。三是將涉農資金和村集體資金入股優質項目,17個行政村參與園區經濟項目,每年分紅收入1332萬元,村均增收78.35萬元,有效激發了村集體經濟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走好“三條路徑” 強化經濟發展“新支撐”
源城區還聚焦村集體資源資產經營的要素堵點、痛點,堅持以改革為依托,大力推進“政銀企村”多元合作機制,不斷強化村集體經營資源資產的要素支撐。
走好產權制度改革之路,建立完善村集體“三資”登記、使用、處置全流程閉環式管理機制,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效。源西街道莊田村與瓶裝水企業重新簽訂合同,清理明顯低于市場價格的租賃合同,將原10%干股參股分紅模式轉變為收益更高的租賃合作模式,修訂后收益較原來翻了5倍。其次是走好金融助力之路,埔前鎮通過“整村授信”模式落實惠農貸款5985萬元,助力靈芝、茶葉、苗木種植等產業加速發展。埔前鎮坪圍村將全市首筆村集體經濟組織貸款150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產業項目,2023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79.4萬元。同時,走好企業幫扶之路,埔前鎮陂角村與航嘉源公司簽訂結對幫扶協議,創新推出“靈活用工就業幫扶”模式,采取“隨來隨開工”、計件結算、多勞多得的多樣結算方式,提供就業崗位80多個,形成了企業用工、婦女就業、家庭增收的三贏局面。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初秋時節,河源綠意不減,義務植樹基地和桑梓林青年林等主題林內樹木蔥蘢,展現出別樣的生命力;在廣東萬綠湖國家濕地公園九里湖綠美廣東生態示范區,無葉美冠蘭、翠金鵑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