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網絡進深山 革命老區煥新機 河源移動以數字為翼讓農產品“飛”出山鄉
在粵贛交界的群山中,龍川縣細坳鎮小參村曾因通信閉塞陷入發展困局。這個擁有2000多人口的革命老區村,如今憑借電信普遍服務的東風,以光纖網絡為紐帶,走出了一條“數字+產業”的鄉村振興之路。
作為廣東生態屏障,河源市山地、丘陵面積占比達89%,地形崎嶇的自然條件讓村莊的通信網絡基礎建設舉步維艱。隨著電信普遍服務的深入實施,河源移動在10年間翻山越嶺,鋪設光纜超5萬公里,建成寬帶接入端口超126萬個,建成5G基站4900余座,率先實現全市行政村5G“村村通”。而龍川縣細坳鎮小參村,正是“電普”服務賦能鄉村振興的一道典型縮影。
2021年底,河源移動在接到小參村的移動寬帶覆蓋請求后,其技術人員克服傳輸距離遠、村居分散等難題,下沉OLT基站,結合房屋分布制定分纖箱安裝位置方案,最終實現整村家寬網絡貫通,讓小參村村民享受到“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優質信息服務。
隨著這條“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小參村的命運也在悄然改變。2023年,在深圳創業16年的李文看到了返鄉發展機遇,回到家鄉擔任小參村黨支部書記,他依托高速網絡擘畫產業藍圖,積極引導村民投身鄉村產業發展。2024年,小參村成立強村公司,通過申請駐鎮幫扶單位幫扶、村集體收入占股與村民入股三方籌資20萬元,在原生林下建成占地25畝、種植3000株紫靈芝的靈芝基地,并采用“村集體+公司+農戶”的三方合作模式,有效帶動本村村民本地就業。
“沒有高速網絡,再好的山貨也走不出大山。”李文充分利用通信基礎設施優勢,打造“粵北老區守村人”自媒體視頻賬號,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帶貨,讓深山里的優質農產品走向全國。同時,穩定的網絡也讓小參村的“生態綠”與“革命紅”通過短視頻平臺持續破圈,其秀美的自然風光與動人的革命故事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開展紅色鄉村游,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增產增收。今年,小參村追加投資1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至50畝,增加種植紫靈芝3000株,預計將為村集體及村民增收20萬元。
如今的小參村,光纖網絡與參天古木相映成趣,手機直播間與靈芝基地同樣熱鬧。這個革命老區村正以數字為翼,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書寫著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本報記者 吳心怡 通訊員 龔鈺婷 駱金志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翠涌九連共富路,春風點化萬竿斜。”地處九連山腹地的和平縣上陵鎮翠山村,峰戀疊嶂,一望無際的毛竹沿著山坡起伏,似碧海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