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藏著生活的底氣
立過秋,風里添了幾分涼,鄉村的南瓜便循著時節陸續登場了。
鄉村人家的墻頭、院角,幾乎家家都爬滿了南瓜婉約的青藤,金燦燦的花朵恣意開放,大大小小的南瓜在鄉野的清風中顫悠。
小時候,母親每年都要在房前屋后種上幾棵南瓜。南瓜的葉子闊大,能把地面遮得嚴嚴實實,藤上的頭須卻不閑著,一個勁地往前探、往上爬。葳蕤的藤蔓間,南瓜越結越密,一個個躲在葉片的“保護傘”下,一天天長大、變黃,慢慢褪去青澀。秋天一到,南瓜就“俏”了——它們完全成熟,變得堅硬而沉重,顏色也愈發鮮艷。
小時候的夏秋兩季,家里常吃南瓜。那時吃南瓜,從不是圖什么養生,只是家里沒有更多蔬菜和食材,它便成了餐桌上的常客。
南瓜耐存,即便在室內放一個冬天,拿出來依舊新鮮如初。那一年疫情,我正在外地,新鮮蔬菜難保存,便買了幾個南瓜?恐@些南瓜,竟安穩度過了那段蔬菜匱乏的日子。后來不論什么時候,看見南瓜,心里便多了幾分底氣——有了南瓜,尋常人家的餐桌上,就添了綿長的生活滋味。
南瓜最是好養活,生命力犟得很。隨便找個地方種下,便能隨性生長,不用特意滅蟲,也不用頻繁除草。不用怕疾風刮折藤蔓,也不愁家禽啄光花朵——不經意間,一粒種子發了芽,抽了枝,扎了根,藤蔓便能順著地、攀著架,縱橫出一片綠意。它對生長環境不挑不揀,藤蔓能伸展出數丈余長,一邊開著金燦燦的花,一邊就結出了小南瓜。
最先端上桌的,是南瓜秧的嫩頭。清晨天剛亮,母親就往菜地去,掐一把嫩南瓜側枝,只留藤蔓最頂端的嫩葉和細芽,再把莖上那層毛乎乎的皮剝掉,葉子還要用手輕輕搓幾下。之后走到屋角的水缸旁,洗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葉子變成軟軟的深綠色。
母親隔幾天就去菜園,把分蘗太多的枝蔓芽尖掐下來,將這些嫩嫩的芽尖和葉梗洗凈,跟雞蛋一起炒——那可是夏秋時節最解暑的時令菜,鮮得能多扒兩碗飯。
入秋后,南瓜慢慢由青綠轉成橙黃、橙紅,瓜皮上像敷了一層淡淡的粉霜,摸起來沙沙的。我家每年都能收獲二三十個大南瓜。
吃南瓜的法子,花樣多得數不過來,可最簡單也最見本味的,還是蒸煮。把南瓜切成大塊,大火一蒸,掀開鍋蓋的瞬間,滿鍋金黃裹著甜香撲出來,看得人心里都暖。
除了南瓜餅,母親最常做的是南瓜粥。把南瓜切成小塊,跟新收的小米一起下鍋煮,煮好的粥泛著亮堂堂的金黃。一勺入口,既有小米的醇香,又有南瓜的清甜,怎么喝都不膩。寒冬臘月里,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南瓜粥,暖意從喉嚨一直淌到心口。母親總把第一碗粥盛給我,看著我捧著碗吃得香,她眼角眉梢都堆著笑,比自己吃了還滿足。
南瓜最是耐藏,只要瓜皮沒破,放在屋里通風陰涼的干燥處,留到冬天吃,能一直吃到春節。屋角堆著的南瓜,個個裹著秋陽的暖意,守著通風的陰涼。看著它們,心里便踏實得很——這哪里是存著南瓜,分明是把整個豐收的秋天,都妥帖藏進了尋常日子里。
作者:張曉敏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