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川木偶戲
離開河源龍川已三年有余。每逢節令的風掠過窗欞,攜來稻禾的清甜或是山霧的微涼,指尖總像纏著些看不見的線——許是曾蹲在戲棚下,看老藝人指節翻飛提線時,悄悄纏上的吧?否則,布幔后那曾蹙眉展顏的木偶,怎會在記憶里愈發鮮活,連喜怒哀樂都帶著溫熱的呼吸。
說到底,最難忘的始終是龍川的木偶戲。這些年輾轉異鄉,踏過別處的青石板,聽過他鄉的鑼鼓點,卻總以一顆虔誠的心,去觸摸那些戲文里的溫度,仰望其中藏著的山河歲月。
那年我在贛深高鐵的工地上輾轉,日子像風中的蒲公英般漂泊。在龍川這方綠水青山里,我和好友特意跑到黎咀鎮的劇團拍攝。看木偶們在藝人指尖邁著碎步,聽后臺飄出帶著客家腔的唱詞,成了那段日子里最溫潤的慰藉。那時我便想,鐵路建設者用鋼軌為鄉村鋪就通往未來的路,而那些木偶,恰是扎在鄉土里的文化根須,在時代的風里靜靜生長。
從前粵東鄉下,木偶戲是田野里最熱鬧的風景。秋收后農閑了,田埂邊、曬谷場隨便搭個戲臺,一處連一處,像撒在地上的星星。逢年過節、趕廟會時,木偶們穿著艷色戲服,翎子顫巍巍的,鑼鼓一響就搖頭擺尾地動起來。莊稼人借著戲文里的悲歡,說說豐收的喜悅,把來年的盼頭揉進唱腔里,一板一眼都帶著泥土的芬芳。
村里最早的戲班叫“兆豐年”“賀豐年”,光聽名字就透著莊稼人的熱望。當時,《白蛇傳》這類老戲演得最勤,后來劇團改革,把提線改成手擎,木偶離人更近了,眉眼間的情緒也更牽動人。聽說,當年去廣西巡演,老百姓舍不得他們走,后來劇團真就“嫁”到了廣西,成就了一段“兩廣因戲結緣”的佳話。
木偶這東西,當時叫“鬼仔戲”,歷史悠久。這些木偶做得精巧:八十來公分高,先用泥塑模子,再一層層糊草紙,等干透了描彩穿衣。最妙的是機關——指尖一撥,眼皮能眨,嘴巴能張,手腕還會跟著山歌打節拍,像有了魂兒。藝人藏在布幔后,三根桿子就把唱念做打全演出來,指尖輕重里藏著千軍萬馬的氣勢。
記得看《打馬燈四圍》時,老藝人手里的小丑偶活泛極了:翻筋斗像團滾圓的光,蹲在布幔絲線間晃悠又成了片輕飄飄的影子。眨眼工夫,剛還是瘸腿拐子,轉瞬間已扎起靠旗成了武將,快得讓人疑心指尖藏了戲法。這捻轉騰挪的功夫,忽然讓人想起工地上的鋼軌接口——焊花濺落處,軌縫對接得嚴絲合縫,卡尺量過,偏差不過發絲粗細。原來無論戲臺上下,凡手藝到了極致,都是毫厘間較勁,都是把本分刻進骨頭里的認真。
好友老朱是縣攝影協會的主席,總愛念叨小時候看木偶戲的光景。那會兒村里沒電視,日子過得淡,一年到頭就盼著過年——就為那臺木偶戲。圓木搭起的戲臺支在曬谷場中央,四周掛著花花綠綠的布幔,風一吹輕輕晃,像給戲臺鑲了圈流動的花邊。孩子們早早就貓著腰鉆到后臺,扒著布幔的縫兒瞅:墻角立著的木偶,有的瞪著溜圓的眼珠,有的翹著三撇胡子,木頭關節里透著機靈勁兒,像一群憋著氣、隨時要跳起來活過來的小神仙。
天擦黑時,“哐哐”幾記鑼響砸下來,滿場的笑鬧、腳步聲“唰”地就靜了,連檐角的麻雀都停了叫。后臺里四五個藝人早就各就各位,唱的亮開嗓子,敲鑼的掄起木槌,換木偶的手疾眼快,配合得密不透風——連喘口氣都像踩著鼓點,分毫不差。
紅色布幔一拉,二胡的調子悠悠飄出,順著風纏上布幔的褶皺。木偶便跟著調子應聲而起,抬手、轉身、打鼓撥鐃,木頭關節帶著靈勁兒,倒比真人更流暢些。布幔后頭,藝人或蹲或站,腰微微弓著,手指挑動絲線時,腳也跟著輕輕挪,像踩著空氣里藏著的鼓點。木偶抬手時,藝人的影子也跟著抬;木偶轉身時,影子也跟著轉——倒分不清是人手牽著木偶動,還是木偶的影子牽著人走了。老朱說,那會兒總看呆了,覺得那些木偶是真活了,連藝人的喘氣聲,都像是從木偶嘴里漏出來的。
初看客家木偶戲時,我辨不出唱詞里的深意,只覺男人捏著嗓子唱旦角的模樣格外有趣,倒是木偶們的舉手投足更讓人著迷:它們能穩穩作揖,能舉杯飲酒,甚至能揮劍起舞、提筆寫字,活靈活現得很。后來聽老朱細細講戲里的故事,那滋味才一點點品出來。聽著臺下客家鄉親對臺上的喝彩聲浪,幾乎要掀翻戲臺頂,才明白這戲里的公道正義,原是戲外的人間煙火,恰如我們修的鐵路,縱是山高水遠,也總要通向每一處需要的角落。
曾看過一篇報道,記者問木偶戲第四代傳人駱志鴻:“這手藝好學嗎?”他答:“只要你聽到音樂,手腳會主動地擺就行了。”這話簡單樸實,卻透著通透——天地大幕,白云清風都是觀眾,在天籟中忍不住要歌唱跳舞,這不正是藝術最本真的模樣?
2009年,龍川手擎木偶戲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駱家父子先后成為省級傳承人。2021年,原創紅色木偶劇《十萬挑夫上贛南》在佗城鎮楓深村首演,舞臺上紅軍與挑夫配合音樂演繹,幕后藝人動作與木偶姿態嚴絲合縫、人機共生,場景動人,觀眾掌聲經久不息。2023年,龍川縣文化館因木偶戲保護傳承成效突出,獲評省級“優秀”文化館。
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劉峻驤曾說:“任何民間藝術形式走向滅亡都是必然的,但并非這些藝術形式就應該消亡。”他將木偶與皮影同歸為“馭物為靈”的藝術,這話里的深意我懂——就像我們腳下的鐵軌,總得有人守著、護著,才能沿著時光的方向,通向更遠的地方。
這些年,我總在新工地的塵煙里輾轉,鞋底沾著不同地方的土,可布幔后那些身影,總在記憶深處亮成不滅的星子。它們是根無形的線,一頭拴在龍川老戲臺的木梁上——梁上爬滿苔痕,也浸著月光;一頭纏在我漂泊的行囊上——囊上落著風霜,也裹著念想。
客家話淌出的臺詞里,土腔裹著生生不息的活氣;木偶身上飄來的檀木沉香,纏著涼彩暈染的明艷氣。那是時光一寸寸浸透的味道,像老茶回甘,在舌尖喉頭漫開。更難忘一代代藝人,把虔誠與熱愛都捏進指尖的線里。一牽,是戲里的悲歡;一引,是人間的熱望。就這么一牽一引,便牽著這縷人間煙火,在歲月里綿綿地續下去。
作者:鐵朦朧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