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夜聽秋聲
轉眼之間,中秋又至。月色朗照,秋風清涼,老屋沉靜。
一家人齊聚院中,享受團圓的幸福。幾十年前的一家四口,成為如今的十幾口人,一派祥和熱鬧。孩子們歡聲笑語,仿佛月光下的天使。大人們靜坐閑聊,感慨幾十年的光陰夢一樣恍惚。人世倥傯,唯有團聚時光最值得珍惜。明月悄無聲息地移動著,從遠天到樹梢再到頭頂。月上中庭,院落安靜下來。孩子們睡著了,睡在皎潔的月光里,睡在清亮的蟲聲里。此刻,秋聲成了老屋月夜最鮮明的存在。我好像第一次感覺到蟲鳴聲如此嘹亮,簡直就是一場規模宏大的歌手大賽。
相比夏天的蟬聲和蛙聲,秋天的蟲聲實在是有婉轉清奇之風。秋蟲的聲音比蟬和蛙好聽太多,突然間就把大自然的聲響世界提高了一個檔次。唧唧復唧唧,吱吱又吱吱,蟲兒們嗓音清潤而高亢,唱出的曲調富有節奏美和音律美,有時表達無限歡欣,有時表達淡淡哀婉。那些躲在角落里的蟲兒是多么低調謙遜啊,它們最擅長借助夜色歌唱,從不肯輕易露面,只為把自己的聲音推到最前臺。靠歌聲取勝是它們展示魅力的法寶。猶記幼時的秋夜里,父親喜歡辨別蟲聲。哪些聲音是蟋蟀發出的,哪些聲音是蟈蟈發出的。可那時我一點不關心這些,孩子貪玩,不自覺把這些聲音都屏蔽了,我甚至覺得蟋蟀和蟈蟈是一種東西。而多年后,我重新聆聽蟲聲,恍然驚覺,我并沒有屏蔽這些聲音,嘹亮的秋蟲之聲一直是我童年的“背景音”。
世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此去經年后才會細細品味。歷經歲月的我們,多像一頭老牛,喜歡反芻往事,回味舊時滋味。這大概是我們的共性吧,掌控不了未來,也把握不了現在,就想牢牢抓住過去。老屋月夜聽秋聲,我有種“歸來依舊是少年”的滿足和歡欣。
秋蟲鳴唱著一首首歌謠,永遠不知疲倦的樣子。秋聲陣陣,月夜寧謐。月光更加皎潔了,水一般一瀉千里。那樣明亮的月光,似乎是月宮的珠玉散發出來的,有了別樣的聲響一樣,讓人真想用“月色玲瓏”或者“月光叮當”來形容。“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其實任何地方的月光,都是一樣的,千年不變,亙古流長。秋夜的風,有最舒爽的涼意。風來時,常常會帶走樹上的一些葉子。院子中的老槐樹和金桂樹,發出一陣陣輕微的“沙沙”之聲。它們一定也在相互耳語,交流歲月流轉中那些滄桑的故事。它們也會像我們一樣,感喟流光匆促,彈指間生命老去。風聲蕩漾著一首舒緩輕柔的歌,所有的聲音都融匯其中,格外有清涼開闊的意境。夜色蕩開,秋聲醒耳。耳朵醒了,心靈也就醒來了。
我很想像古人一樣,寫一篇《秋聲賦》,卻覺得很多滋味難以言說。歷代很多人寫過《秋聲賦》,歐陽修筆下的秋聲有悲涼之氣,劉禹錫筆下的秋聲有昂揚之氣。不同的人面對自然,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不同時期,也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一切感受和情緒,都不是永恒的,有時是轉瞬即逝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演繹人生悲喜。生而為人,我們會被各種情緒困擾,但這些情緒豐富了體驗,甚至是我們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角度說,這也是我們的幸福。秋聲在耳,喜憂在心。
人生匆匆,幾度春秋。年年歲歲,歲歲年年,老屋月夜聽秋聲。人一直在變化,而老屋依舊,月夜依舊,秋聲依舊。
作者:馬俊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