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聞點評
本報11 月21 日報道:一女子購買了一袋大米,在永福農貿市場前過馬路時,裝大米的袋子突然破裂,大米散落在馬路上了。附近居民看到后,紛紛拿著工具前來幫忙。
點評:一件普通的好事能見諸報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追問:假如時光倒溯二十年,這事兒會成為“新聞”嗎?
本報11 月21 日報道:源城區玫瑰新村一個12 歲的男孩在兩個月內縱火8 起。據村民們反映,男孩的父親譚某平日里性格偏激,稍有不如意,便對鄰居大施拳腳,有時甚至動刀子,兒子小冰(化名)也是出名的“不好惹”。
點評:“養不教,父之過”、“親師友,習禮儀”……不僅譚某,天下很多父母都應該和孩子們一起,認真學一學《三字經》。
本報11 月21 日報道:投資 100 億元的中興通訊、投資45 億元的東江·巴登城和投資40 億元的東江商貿物流城(二期)于11 月19 日舉行了奠基、動工儀式。投資210 億元的廣東漢能也正式投產,廣東第一片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走下了生產線!四大項目總投資額近400億元,全部達產后產值超過2000億元。
點評:昔日的“環保包袱”,成為了今天吸引戰略性新興產業落戶的最大優勢。守護青山綠水,就是守護我們的長久幸福。
本報11 月23 日消息: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華哥”的市委書記陳建華率各縣區、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再次與網友代表暢談河源教育、交通、醫療、農村建設、城市管理等各類話題,并表態:要讓網絡問政進行到底!
點評:只要主事者不麻木, “有關部門”不空談、不推諉,網絡問政就不會成為“浮云”,就有了 “進行到底”的力量與根基。
本報11 月24 日報道:11 月 23 日,和平縣貝墩鎮人、常住廣州的殘疾青年朱明建回到家鄉,體驗乘坐公交車。記者隨訪發現,大部分他所乘坐的公交車都允許其免費乘坐,但仍存在個別司機拒絕給其優惠。對此,朱明建感慨“河源公交太不給力”,并已向市交通局投遞書面投訴信。
點評:值得注意的是,21 日,朱明建曾前往毗鄰的惠州市免費乘坐公交車,并未遇到阻擾,這只能說河源鄉親“太不給面子”。而 “面子”,卻往往與一個人、一群人的“底子”相關。
欄目主持:蔣安春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