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力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建設 為基層群眾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醫療衛生上,僅僅“保基本”不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也成為了我市滿足群眾健康需求,助力健康中國建設的必然措施。
近年來,從源城區首推的“家庭醫生”,到鄉鎮衛生院、村衛生站公建規范化建設,我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2018年我市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納入“十件民生實事”后,該項服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新建成投入使用的紫金縣人民醫院。(資料圖片)。
推動基層醫療設施建設
記者從市衛計局了解到,為進一步加大我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2018年我市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項目納入“十件民生實事”,明確了項目建設的主體責任,全面到位市級配套資金2025.285萬元(累計到位市級配套資金1.03億元),同時,市政府積極協調落實項目用地和項目手續等問題,加強督查工作,有力推動了我市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設。
截至2018年底,在我市納入省、市“十件民生實事”項目的18個縣級公立醫院升級建設項目中,紫金縣人民醫院已完成新院整體搬遷,并于2018年6月29日正式啟用,紫金縣婦幼保健院(異地新建)也在2018年投入使用;東源縣人民醫院(新院)主體工程于2018年10月24日全面封頂。其余縣區項目均已全面動工,縣級醫院升級建設項目正在穩步推進中。紫金縣藍塘中心衛生院、東源縣船塘中心衛生院、龍川縣麻布崗中心衛生院等3家中心衛生院(縣第二人民醫院)升級建設項目全部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在縣級醫療急救體系標準化建設項目方面,和平縣120急救指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紫金縣120急救指揮中心主體及裝修工程已完成,目前正在采購安裝配套設施系統;東源縣120急救指揮中心納入縣人民醫院新院建設,并完成了主體建設;龍川縣和連平縣的120急救指揮中心開工建設,縣級醫療急救體系逐步完善。
此外,全市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項目和市屬衛生項目進展順利。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項目共37個,現已完成36個,334間村衛生站(其中貧困村145間)公建規范化建設項目全面完成。市公共衛生服務中心(中心血站)建成使用,市婦幼保健院二期工程開放使用部分病區,市中醫院二期工程完成主體工程,深河人民醫院也正在緊張建設之中。
帶動醫療服務水平提升
在過去,由于市屬醫院與各縣區醫院、鎮衛生院等醫療服務機構,在部門、地區所有制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下,存在著優勢醫療資源過于集中,基層醫療服務水平無法滿足群眾需求等諸多問題。對此,我市衛計部門在2018年積極推進全市“專科聯盟”“醫共體”、遠程醫療平臺等建設,推動我市優勢醫療資源的上下貫通,通過發揮市級醫院的技術優勢,并結合中小及民營醫院的技術、設備和床位的潛力,讓群眾在基層就近就醫也能享受市級醫院的診療服務。
和平縣作為我市“醫共體”的試點單位,以和平縣人民醫院、和平縣中醫院、和平縣婦幼保健院為牽頭單位,分別與轄內17個衛生院,成立3個“醫共體”,保留17個鎮衛生院機構牌子,同時加掛縣直醫院分院的牌子,并采取專家下沉坐診指導、開展培訓和基層醫務人員到縣級醫院輪訓的方式,僅2018年上半年基層醫務人員到上級醫院學習進修達158人次,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據統計,2018年1-9月該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較去年同期門診量、住院量和醫療收入都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分別增長23.6%、25.3%、33.5%,效果顯現。
此外,全市已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骨科專科聯盟等10個?坡撁,源城區正大力推進醫療集團建設。涉及1個地級數據中心,5家縣人民醫院遠程醫療平臺建設項目,已于2018年9月30日完成了上線任務。
積極吸引留住衛生人才
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科學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為保障我市醫療衛生事業的穩定發展,我市積極做好引進衛生人才工作,2018年市直醫療單位引進了博士2人,碩士研究生18人,高級職稱人員2人。
同時,我市在2018年共招收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67人,培訓全科醫生275人,招收訂單、定向培養醫生52人。組織舉辦的全市繼續醫學教育管理巡回培訓班,獲評省醫學科研基金項目2項,獲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繼教醫學教育項目176項、市級科技立項112項。此外,我市還積極利用深圳對口幫扶的政策優勢,在深圳市對口幫扶指揮部和深圳市衛計委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培訓班,培訓人數740人。
針對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站醫務人員不足的現象,我市還在2018年將現行山區和農村邊遠地區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崗位津貼的補助標準,從2017年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2018年每人每月1000元,并全面落實省財政對粵東西北地區村衛生站醫生的每村2萬元補助的政策,通過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待遇保障,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吸引和留住優質人才。
市衛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市衛計局還將進一步加快推動全市基層醫療衛生建設,全方位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全周期保障全市人民身體健康,為我市創文作出積極的貢獻。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