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源縣船塘鎮三河村以特色水果為紐帶、以紅色旅游為突破口推動鄉村振興
輕描山間綠 栗梨飄香 淡畫村中紅 歷史回響
東源縣船塘鎮三河村以特色水果為紐帶、以紅色旅游為突破口推動鄉村振興
26日,記者走進東源縣船塘鎮三河村。車輛行駛在整潔的村道上,放眼四周,小橋流水人家,安寧祥和。再看四邊田野,隨著春耕的到來,黃色的稻田也逐漸鋪上了綠色,四周山坡上的板栗樹高大挺拔,而在村子中央一間破舊的老圍屋提醒記者,這是個有故事的鄉村。
近年來,三河村利用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紅色遺址、鄉村風光等編制田園綜合體建設總體規劃,以水晶梨、板栗等特色水果為紐帶,做好“串點成鏈”文章,通過旅游帶動產品消費,同時深挖紅色文化,走出一條集水果銷售、生態旅游、紅色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河村內成片的板栗樹、水晶梨樹與稻田農屋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
圍繞特色產品打造鄉村旅游產業
三河村位于船塘鎮東北部,是有名的板栗村,記者走進村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山上一片片綠油油的板栗林,隨著風在飄蕩,堪稱如畫美景。據了解,三河村目前種植板栗有1000多畝,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少的10多畝,多的上百畝,正因為這里種植的板栗味甜、營養豐富,一直以來,三河村都將板栗作為支柱產業。該村的婦聯主席許秀容說,未來三河村還打算建設一個板栗采摘體驗園區給游客進行采摘體驗,讓廣大游客當一回栗農,親自參與打板栗、撿板栗、剝板栗活動,品嘗一下自己親手采摘板栗的味道,從中感受收獲的樂趣。
除了板栗樹,水晶梨在三河村也有十幾年的種植歷史,記者在三河村石塘小組的長坑山上,見到了成片的梨樹,綠油油的甚為喜人。許秀容說如今來得恰巧不是時候,如果2月份來,就能領略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觀景象,深坑和長坑兩座山頭的800畝梨樹如被雪花覆蓋了一般,白茫茫一片,陣陣梨香彌漫林間,讓人“陶醉”。許秀容介紹道,梨樹可不只有觀賞和品嘗價值,它還有很多可以開發的東西,果樹開花,梨園就對游客開放。果子熟了,大家自己來采收,體驗采摘的樂趣。同時也可以借助電商和微信平臺對外銷售。“未來三河村計劃把這里打造成集‘賞花、摘果、農家樂’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產業。”許秀容說。
深挖紅色文化建設“喇叭村村響”廣播系統
不少人都知道船塘鎮老圍村是有名的“紅色村”,但鮮有人知,其實三河村也是一個革命老區,現在村里還保存著完好的裕南第舊址——當年東江縱隊的發展根據地。據村里的老黨員介紹,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這里為活動中心,發展黨員,壯大革命隊伍。而今船塘鎮烈士陵園里銘刻的張裕豐和張啟坤兩位烈士都是三河村白水小組人。
記者在采訪期間,訪問了張啟坤的孫子張少波,據張少波介紹,當年張啟坤為了支持革命,不僅變賣了家產為解放軍買槍支糧藥,自己也親身參與到了革命隊伍當中,期間,他協助黨組織發展20多名黨員,張啟坤的妻子、哥哥、嫂子、妹妹也都在1941年前陸續參加了中共組織。“只可惜后來爺爺不幸在三河街被國民黨逮捕,敵人對他用盡酷刑,不過始終沒能獲取到半點共產黨的訊息,在1948年4月的時候,他在忠信被殺害。”提起這件往事,張少波依舊難掩傷心。
記者了解到,為了打通城鄉一體化中信息不對稱的“最后一公里”,促進鄉村振興建設步伐,三河村還準備引進“喇叭村村響”廣播系統。三河村黨支部書記張雄生介紹,所謂“喇叭村村響”就是讓無線大喇叭在村里的每個角落覆蓋,實現“村村響”,讓村民和游客不論在家中,還是田間地頭、鄉間小道,都能聽到廣播聲,這樣一來能暢通黨的聲音向下傳遞和社情民意向上反映的交流渠道,同時,也會利用好“喇叭村村響”向外來游客介紹當地的紅色文化、旅游特色,方便發布活動通知等。
以特色水果為紐帶、以紅色旅游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張雄生說,未來三河村將為村里的板栗園、水晶梨園、油茶等農產品做好“串點成鏈”文章,通過旅游帶動產品消費,發展生態文明旅游。同時,還會深入挖掘三河村的紅色歷史事件,以及張裕豐和張啟坤等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跡,修繕革命舊址,進一步豐富紅色旅游內涵,采用“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的模式,與農業、生態、美麗鄉村建設等相結合,讓三河村走上一條別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本報記者 劉世銘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