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 奮力走出河源的科技創新之路
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相繼出臺了《河源市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簡稱《三年行動計劃》)和《河源市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簡稱《措施》),致力于將我市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拓展區。
科技創新曬出“成績單”
近年來,我市把科技創新貫穿“1+1+9”工作部署各方面和全過程,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創新之路越拓越寬。
一是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升。2018年,全市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4.28%,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實現零的突破,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達到4家,居粵東西北地市前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25.2%,大型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二是創新型經濟加快發展。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總產值428.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35%,高新技術企業存量達141家,創新型企業(試點)達1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入庫企業200家。三是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獲省科學技術獎的數量不斷提升,2015年至今,共獲省獎14項,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11項。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實現質、量雙提升,全市累計專利申請量20993件,專利授權量11256件,有效發明專利402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5件。四是創新載體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達319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4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7家,國家級星創天地8家,省級星創天地12家。東源縣成為“粵東西北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示范縣”,龍川縣中建二局金屬及土建兩個國家級實驗室加快建設。天津大學院士工作站、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等公共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發展。五是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新引進“珠江人才計劃”創新科研團隊1個,引進創新創業團隊6個,居粵東西北前列;科技金融進一步融合發展,實現科技信貸1.64億元。
出臺政策文件激發創新活力
按照《三年行動計劃》,我市將通過產業園提質增效行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科技強農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行動、科技創新創業主體引育行動、科技創新創業環境優化行動五大重點行動,推進與粵港澳大灣區創新資源要素共享、創新體制機制對接、創新成果轉化承接、主動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體系,努力將我市打造成粵港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拓展區,使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年行動計劃預期目標如下:到2021年,R&D/GDP超過1.4%;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件;組建省企業重點實驗室4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達到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35%,大型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到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40家;創新型企業(試點)達到30家;新增2家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到2021年,燈塔盆地成功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0家以上;組建現代農業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以上;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3個;爭取各縣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基地)實現全覆蓋。到2021年,引進高端創新創業人オ團隊15個以上;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數量達到50家以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2個;建設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合10家以上;實現向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超過3億元;形成“1+N”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
《措施》則從加快引進培育科技創新人才、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企業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激勵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加快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創新型、突破性政策,給予“真金白銀”的鼓勵支持,加快推進我市科技創新工作。
本報記者 鄭婷影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