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細微處”把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解決好
我市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全市各級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書記李希到我市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調研的講話要求,緊盯群眾之所急、所憂、所盼,結合主題教育扎實推進復產重建、精準扶貧、振興發展、基層治理等民生工程,以“小切口”深入基層一線調研,從“細微處”把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解決好,用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體現主題教育的扎實成效。
叩問“初心”,呼喚使命擔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不斷推動了黨內政治生活氣象的更新和黨內政治生態的明顯好轉。我市也積極把“守初心”和“擔使命”的要求相結合,通過主體教育,叩問“初心”,擦亮“初心”,用檢視查找解決問題、用初心呼喚使命擔當。
針對個別基層黨組織虛化、弱化、邊緣化問題,我市在主題教育期間開展集中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專項工作。通過按照“每鎮必掛、每村必走”的原則,開展全市1436個村(社區)全覆蓋走訪排查,78個村、6個社區黨組織列為整頓對象。目前全市已調整撤換“四不書記”76人,排查清理“三類人員”75人。
當前,河源處在振興發展的關鍵階段,針對當前一些黨員干部存在畏難情緒、信心不足問題,我市強力推進自我革命中加強作風建設,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傳承紅色基因、提振精氣神。目前,我市已出臺《關于加強革命史跡保護、開發和利用工作實施意見》,對被列入“河源市中共黨史和革命傳統教育示范基地”的19處重要革命遺址進行修繕保護;同時,各級黨組織以“主題黨日”為載體,帶動黨員干部走進紅色大講堂開展革命傳統教育,促使黨員干部守初心找差距、踐使命謀發展。在今年召開的全市“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基層黨組織”表彰大會中,100名優秀共產黨員、99個先進基層黨組織獲得了表彰。
緊盯民生,努力構建人民幸福心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作為擁有省定貧困村255個、面上村996個的我市,以實現脫貧攻堅,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為原則,直面問題,加大幫扶力度,全力壓實領導責任,全面抓好問題整改,圍繞“今年內實現貧困人口全面脫貧、貧困村全面出列、扶貧政策全面落實”的工作目標,市、縣機關派出2990名駐鎮駐村干部、16000多名結對幫扶貧困戶干部,逐村逐戶落實幫扶責任,解決脫貧問題和補齊短板,用實際行動肩負起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責任。
今年我市遭受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6·10”“6·12”洪澇災害,群眾生產生活遭受嚴重損失和影響。災情發生后,市委將災后復產重建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帶領全市黨員干部推動主題教育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丁紅都圍繞災后復產重建開展專題調研,先后7次深入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市領導帶頭掛點包片督促指導復產重建工作,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積極響應市委“深入群眾守初心、救災復產擔使命”的號召,全市6000多個基層黨組織和14.7萬余黨員,舉黨旗、亮身份,深入到救災復產重建一線,連續奮戰幫助受災群眾復產重建,用實際行動推動了救災復產重建工作的有序推進。目前,全市94個復產重建項目中已開工項目87個,7個項目計劃11月底前開工;117個項目路基路面修復及防護工程、18座水毀橋梁修復重建項目已全部開工。
搶抓機遇,全力實現發展提效破局
2018年,我市實現了GDP破千億的歷史性跨越,但經濟相對薄弱、發展不平衡、發展不充分仍然是河源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為積極破解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我市依托后發優勢和生態特色,把扎實推進項目建設的生動實踐作為檢驗主題教育的實際效果,后發地區的巨大潛能正逐漸迸發。10月18日,河源市舉辦了秋季系列經貿活動,取得了累累碩果。全市共有280個項目簽約、動工、投產,投資總額1700多億元,其中,簽約項目有82個,計劃投資總額達1100.55億元;動工、投產項目198個,合同投資額641.36億元。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快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步伐,以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舉全市之力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在“融灣”的過程中,我市市委、市政府主動對標對表粵港澳大灣區的體制機制優勢,把營商環境綜合改革作為新時代河源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集成和標志引領工程,不斷創新招商引資方面優惠政策,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等重點領域改革,大力推進市場要素和平臺建設,全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全力打造與珠三角同等水平的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同時,以政府部門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促使企業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動工、投產,全力打造出令投資者交口稱贊的“河源速度”。
高效的“河源服務”與高速的“河源速度”也使得我市建設發展的“虹吸效應”日益凸顯,日益成為了嶄新的投資洼地、價值高地和重量級企業落子布局的戰略首選地,河源“朋友圈”也越來越大。
本報記者 彭茂洋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