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區埔前鎮依托粵贛高速,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和生態旅游業 鄉村振興路上闊步前行
作為河源的“南大門”,源城區埔前鎮是珠三角地區沿著粵贛高速返回河源的必經之地。近年來,作為源城區實施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埔前鎮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和生態旅游業,依托著粵贛高速,把特色農副產品“送”出去,將八方游客客商迎進來。對于埔前鎮來說,粵贛高速是旅游大通道,更是一條經濟快速路。
四通八達的柏油路貫穿在綠水青山之間,連接著埔前鎮一個個美麗村莊。源城區對埔前鎮坪圍村、上村村、高圍村、陂角村、埔前村5個行政村進行連片建設,依托各村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做到因村制宜、分類施策,突出客家文化特色,體現“一村一韻”,彰顯個性魅力,科學開發沿線旅游資源,力求打造具有“槎城之南,桂山璞玉,客家風情,生態田園”形象特色的美麗鄉村連片示范村。
埔前鎮陂角村美麗鄉村風貌。本報記者 曹志成 攝
盤活文旅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
從粵贛高速埔前出口驅車前往陂角村,路程不到10分鐘。干凈整潔的村道,推門見綠的美麗庭院,如詩如畫的田間美景,這個曾經的省定貧困村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名單,成為名副其實的旅游“旺角”。雕梁畫棟、青磚黛瓦的禾悅莊,引領農業科技尖端潮流的蔬果夢工廠以及被心形稻田、田園棧道、油菜花海環繞的網紅咖啡廳……總投資達200億元的春沐源嶺南生態小鎮更是陂角村的“金字招牌”和顏值擔當。據不完全統計,五一期間,陂角村每天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陂角村充分發揮交通優勢,依托秀美的自然風光資源,將鄉村振興與鄉村旅游、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春沐源項目落地,“蔬香公園”建成,以楊家小院民宿為代表的文旅融合發展,不僅帶動了陂角村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也使陂角村變得越發美麗宜居,每年吸引了100多萬人次旅游觀光。
紅色旅游集參觀、體驗、學習和教育于一體,極具故事性和精神文化價值。“我們村除了是羅煥榮故鄉,還是衛國勇士羅華盛、大炮連連長巫進福的故鄉。”上村村紅色文化館講解員張慧慧介紹道。不同于其他村利用秀美的自然風光發展生態旅游,上村村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提出“黨建+紅色革命教育+生態旅游”工作思路,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保護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緊密結合起來,以革命先烈羅煥榮同志的紅色遺跡、紅色事跡為核心,打造集羅煥榮故居、紅色文化廣場、紅色文化長廊、紅色旅游互動體驗區、黨史教育基地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為一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產業興旺筑牢鄉村振興基石
陂角村“小坑土雞”、雙頭村水果采摘園、高圍村五指毛桃產業園、上村村香菇種植觀光科普示范基地、坪圍村無花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蘭花溫室大棚基地……在各級政府的堅強領導和幫扶單位的支持下,埔前鎮各村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將“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越來越多的特色農副產品搭乘粵贛高速這一“快車道”,豐富著粵港澳大灣區市民的餐桌。
各村集體擁有了自己的經濟“蓄水池”,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愈加強烈。“在村里就有工作,收入穩定還離家近。”在埔前鎮雙頭村水果采摘園務工的葉橋屯曾在采訪中告訴記者。她的女兒因病沒有勞動能力,丈夫在家中飼養家禽,村里安排她在果園負責日常管護工作,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在村集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實現了脫貧,如今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特色產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為老百姓鋪就了一條條致富創收的康莊大道。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嘗到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甜頭”,鉚足勁加油干,通過勤勞實現致富夢。
村村有產業,人人有奔頭。各村還以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為契機,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步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如今,埔前鎮在鄉村振興道路上闊步前行,致力實現農村產業“強”、生態環境“美”、鄉風文明“淳”、鄉村治理“安”、農民生活“富”的美麗鄉村新圖景。
本報記者 袁桂清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