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就“惠民路”奏響“振興曲” 紫金條條“幸福大道”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從高速公路紫金九和出口下來,一盞茶的功夫就到了金光村,將金光村與汕湛、紫惠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的道路,就是“金光大道”。金光村的荷鷺歡樂谷、南藥種植基地,芫芬村的檸檬種植基地,熱水村的昱揚茶旅園……分布在金光大道沿線的鄉村特色產業,助推九和全鎮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由此被譽為紫金九和鎮的“幸福大道”。如今,像這樣的“幸福大道”在紫金縣比比皆是。
1月11日,連接鳳安鎮與紫金藍塘產業新城的石龍旅游公路建成通車,讓沿途的鳳安回龍村、黃洞坑村及下石村等地村民大大受益,更為沿線村莊的產業發展添了“一把火”。近日,嘗到甜頭的回龍村一村民感慨地說,路好走了,腰包鼓起來了,這心里更是暖烘烘了,感謝黨和政府的關心!
紫金縣九和鎮的“幸福大道”。
構筑“交通融灣”骨架
近年來,紫金縣圍繞實施“交通融灣工程”的工作部署,以“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目標,高標準推進農村路建設,積極探索管護模式,農村公路實現由“線”成“網”、由“窄”變“寬”、由“通”向“暢”的轉變。截至目前,紫金縣農村公路總里程2913.6公里,全縣通行政村路面硬化率達100%。
從2018年11月起,紫金縣分三批編制農村公路建設項目庫,包括縣道升級改造、鄉道雙車道拓寬改造、建制村優先通達路線窄路面公路拓寬改造、村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等共52個項目,為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及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堅實規劃引領。紫金還大力鋪設“紅色”路、旅游路、產業路等主題的農村道路,有9條縣鄉公路升級改造約80公里和村道路面硬化435公里。
路暢通,心窩暖
一條公路可以改變一個村莊,帶動一項產業,致富一方百姓。以鳳安鎮為例,該鎮緊緊抓住毗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地理優勢,對標調頻,補齊設施短板,暢通鎮村路網,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力促以公路建設及亮化美化帶動村莊環境、農村產業及農民增收三提升。鳳安鎮委、鎮政府積極回應群眾期待,爭取上級支持確立石龍旅游公路這一建設項目。
石龍旅游公路在原來狹窄村道的基礎上化曲為直,并進行進一步拓寬、提升,全線按三級公路等級標準設計,全長10.157公里,路基寬7.5米,路面寬6.5米,于2022年1月11日建成通車。同時,石龍旅游公路在亮化美化提升中安裝了明亮的中國結LED燈,使得道路邊界清晰可見,有效規避了夜間行車事故的發生,為村民夜間行駛保駕護航,充分提升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前,我們村里的路特別不好走,坑坑洼洼的,出行十分不方便。現在不一樣了,村里都修上了柏油路,方便村民出行生活,更方便我們將村里的特色農副產品運輸出去售賣,招待更多的游客,為村民致富提供了道路上的保障。村里的路平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夜晚路燈亮了,村民心窩也暖了。”回龍村一村民如是說。
產業興旺腰包鼓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紫金縣還建立了縣、鎮、村三級農村公路管理業務協作機制,將農村公路保護內容寫入村規民約,愛路護路的村規民約制訂率和農村公路管理機構設置率均達到100%。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著力打造“一路一品”為特色的農村道路,打造出了鳳安新村大道黃花風鈴、X171線樟樹、鄧纘先故居道路桂花等“一路一景”的綠化景觀,農村路容路貌煥然一新。
對于當地村民來說,一路暢通,百業興旺。新建的石龍旅游公路將鳳安鎮與藍塘產業新城緊密相連,途經回龍、黃洞坑及下石等,極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出行,也增強了這三個村莊對外來資金的吸引力,使農村的發展活力得到更加有效地激發,回龍村的紫金縣彩紅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是一個例子。
紫金縣彩紅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屬于回龍村的本土合作社,在村里承包了400多畝的山地,結合鳳安鎮生態康養的發展理念,種植南藥三叉苦并放養鳳安松谷髻土雞,讓土雞美味的同時更具營養,產品遠銷廣州、深圳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主要供給深圳市對口幫扶鎮村的單位、餐飲上市公司唐宮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單單土雞養殖年產值就在360萬元左右,帶動村民年收入20萬元以上。
“連片成網”促振興
紫金縣彩紅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藍海波說道,“很感謝鳳安鎮的黨委、政府,感謝他們關心了解我們村里的需求,給我們打造了這條石龍旅游公路。以前村道又窄小又崎嶇,每次出去送貨售賣的時候總是只能運一點點,而且還不安全。現在路通了也好走了,我們可以把這些農特產品很方便地運輸到廣州、深圳銷售,成本降低了,村民的收入就上去了,鄉村振興工作也就取得了成效。”
紫金縣表示,接下來將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大抓手,緊扣“四子一園”產業發展目標,按照“連片成網、以點帶面”的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有序地推進“四好農村路”提升工作,集中精力打造一批亮點精品道路,還將構建全域旅游公路網絡,突出藍塘鎮“產業新城、宜居小鎮”、鳳安鎮“彩韻鳳安、田園人家”、龍窩鎮“田園風光、古韻茶香”等鎮特色特點,加快推進經濟干線及旅游路、產業路建設,努力構建“快進慢游”的交通網。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高發季節。近日,記者走訪發現,雖然市區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