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 今朝“聚寶盆” 龍川縣鐵場鎮喚醒“沉睡資產”,促進農民增收
本報訊 記者 梁小鴻 通訊員 黃明敏 黃婷 昔日撂荒地,今朝“聚寶盆”。在龍川縣鐵場鎮瑞厚村300畝脫毒甘薯種苗種植基地里,連片的薯苗長勢喜人,村民們正有序地進行剪苗、捆扎、裝車作業,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這是鐵場鎮以土地流轉為抓手,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年來,鐵場鎮深入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目標,著力盤活撂荒、閑置土地資源,通過推進土地連片規模化流轉和集約化經營,成功喚醒了大片“沉睡資產”,為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土地流轉的成功,離不開細致的前期工作和創新的平臺運用。鐵場鎮通過實施入戶動員、田塊登記等舉措,將瑞厚村300畝零散土地預流轉至村經濟聯合社,并借助河源市“三資”平臺產權交易平臺完成流轉交易,有效推動了農田“優質、集中、連片”。
瑞豐現代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勁松告訴記者,從平整土地到高標準農田建設,他們成立了工作專班,協助村“兩委”干部做了大量溝通解釋工作,在2024年底前順利完成首期300畝連片土地的流轉。他們一年付出的勞務費用超35萬元,忙時每天用工超百人。
流轉只是手段,發展產業、帶動增收才是目的。通過“小地塊變大良田”,黃勁松表示,該基地預計年產脫毒甘薯種苗超800萬株,成品甘薯約450噸,年總產值達200余萬元。產業規模的升級催生了育苗、施肥、采收等10余個工種,直接帶動百余戶村民實現“土地租金+務工薪金”雙增收。
對于村民而言,土地流轉帶來的變化是實實在在的。“以前種田辛苦又沒多少收成,現在輕松多了!”瑞厚村村民戴偉娣高興地算起了收入賬,“每天打工有收入,加上土地租金,一年能有差不多3萬元錢,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鐵場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張媛妮表示,該鎮將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立足實際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接下來,鐵場鎮將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積極為新型經營主體提供服務,進一步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助力“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