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首家茶青交易中心在紫金“開市” 助推紫金蟬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灣琴江水,萬家茶韻香。昨日,紫金縣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在龍窩鎮彭坊村正式開業,積極探索紫金蟬茶產業“生產-供應-銷售”全鏈條發展模式,標志著我市首個以“政府主導、茶協組織、強村公司運營”模式打造的茶青交易平臺落地。這是紫金縣推動紫金蟬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實踐。據了解,目前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有100余戶茶農、10余家茶企簽約入駐,開市首日預計交易禾黃茶青3000斤。

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開業。
茶葉總產值5.25億元
作為紫金蟬茶核心產區,龍窩鎮緊扣“紫金縣東部茶旅融合發展示范區”“農業強鎮(蟬茶小鎮)”建設目標,持續擴大茶葉種植面積,主動搶抓利好政策機遇,深入實施茶葉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集中要素資源,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為“百千萬工程”注入強勁動能。
截至目前,全鎮共有茶葉種植面積約3.55萬畝,占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的42%,有茶葉龍頭企業12家,茶葉專業合作社123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9家、市級3家);龍王綠、鷹峰山等千畝以上生態茶葉基地4個,整合打造中小型聯農帶農標準化代加工廠6個,茶葉加工生產線73條,茶葉總產值5.25億元。該鎮“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讓全鎮33個村近2000戶農戶年均增收近1.2萬元,真正實現了“綠葉變金葉”的蝶變,尤其是當地龍王綠、鷹峰山等現代化茶葉基地,輻射帶動全鎮1500多戶5000多名農戶參與茶葉種植,實現農戶平均年增收近6萬元。

茶商們對交易中心的茶葉進行品鑒。
破解“幸福的煩惱”
近年來,隨著種植面積擴大,龍窩鎮茶葉產量猛增,由于缺少統一標準,茶葉品質參差不齊,尤其是銷售方式不多、渠道不寬等問題,影響了茶農種植積極性。茶青是茶葉的“第一生命線”,龍窩鎮茶青交易多為分散進行,品質參差不齊、價格缺乏標準,既制約了茶農的銷售收益,也影響了紫金蟬茶的品質口碑。
用龍窩茶葉種植戶黃碧霞的話來說,“龍窩的茶葉交易可以概括為三句話:有產品,沒市場;有好貨,沒品牌;有資源,沒效益”。黃碧霞講了茶農的“幸福煩惱”,家家多少種了一些茶,采的茶青常常因為信息不暢、渠道不穩,收入受到影響,尤其是不少優質茶青因缺乏統一標準和平臺支撐,難以實現優價優購。
紫金縣黨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在龍窩調研中了解這一情況后,針對性地提出龍窩鎮建立茶青交易中心的建議,提出要大膽探索和嘗試,摸索出一條可拓寬茶農銷售渠道、增加茶農收入切實可行的新路徑。龍窩鎮積極統籌資源、整合力量,高標準建設了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新開業的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通過“政府主導、茶協組織、強村公司運營”機制運作,集茶青展示、質量檢測、交易洽談、價格發布、品質監督等功能于一體,具備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交易、統一結算等功能,為龍窩蟬茶品牌提質、產業增效、茶農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推動了龍窩茶產業走向更規范、更透明、更高效的發展軌道。

工作人員對茶葉進行分類檢測。
讓茶青交易帶動產業升級
根據茶葉生長周期和茶葉采摘期,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設置了茶青交易市場開放時間,分別設置為清明節前后的春茶交易、7-8月份的夏茶交易以及白露節氣至秋收的禾黃茶交易等節點。時值深秋,正是禾黃茶采摘期。記者在紫金縣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現場看到,不少茶農帶著新采摘的茶青趕來交易。
龍窩鎮茶葉協會負責人馬建君認為,作為完善茶產業體系的關鍵一環,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的開業必將推動“散、亂、雜”向“優質優價、公平公正”的規范化轉變,為茶企降本增效、茶農增收致富搭建起堅實橋梁。
龍窩鎮茶青交易中心還將搭建信息平臺,整合茶青產銷數據,定期發布茶青價格指數和市場動態,讓茶農賣得明白、茶企購得放心,助力形成穩定有序的交易秩序。同時鏈接茶旅、電商等資源,借助“三產融合”的模式,讓茶青交易成為帶動產業升級新引擎。
本報記者 張濤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