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讀書月“走進河源”暨河源市第二屆讀書月“槎江大講堂”之“名家講堂”開講 感悟中國智慧 涵養君子之風
本報訊 記者 謝夢君 11月13日,2025年深圳讀書月“走進河源”暨河源市第二屆讀書月“槎江大講堂”之“名家講堂”在桃花水母大劇院開講,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播工程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于丹以《感悟中國智慧》為題,為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貫通古今、啟迪心靈的文化盛宴。

“名家講堂”現場。記者 李馨 攝
活動現場,于丹教授從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天人合一”出發,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底蘊,“合一”的智慧,既體現在四時有序的自然觀中,也貫穿于中國人修身養性的人生實踐里。隨后,她以“大道至簡”為引,層層剖析中國哲學中“簡”與“易”的辯證關系,并融合儒、釋、道文化精髓,聚焦“君子氣象與人格養成”,以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闡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體多元的特點,強調要以穩定的自我人格面對世界,建立真實的邏輯起點。

聽眾代表為于丹敬獻鮮花 。記者 李馨 攝
整場講座引經據典而又貼近現實,于丹教授以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結合生活實際,將古老的中國智慧轉化為鮮活的人生指南,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于丹教授的講座如涓涓細流,將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做了系統的梳理,令我們深受啟發。”中共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黃振中表示,作為黨史工作者,他將把優秀傳統文化與黨史工作結合起來,在學黨史、講黨史、用黨史的過程中,進一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今天上午我去了萬綠湖,綠色是希望的顏色,也是生機的顏色。萬綠就有萬種希望、萬種生機。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河源仍保有如此純凈的水資源,實屬難得。更可貴的是,這里還有客家文化中蘊含的包容與開創的精神,自然與人文在此疊加,正是河源發展的獨特機遇。”于丹教授認為,打造河源IP的關鍵在于不求大但求唯一性;不求趨同,但一定要存異。在中國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許多地方的發展趨于雷同,而河源最珍貴的,正是其資源的“唯一性”——萬綠湖的優質水源、豐富的水產與多元生物、名副其實的綠水青山。河源的茶文化就是水資源一個有效的延伸——一個“茶”字,便是“人在草木間”,這是農耕文明最詩意的寫照,也是現代人重返自然的精神儀式。她希望河源能充分利用好本地優勢資源,打造更多特色IP,讓河源成為更多人的“此心安處”。
市領導謝春艷、黃子睿、楊雷出席活動。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今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1個教師節,主題是“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譜寫教育強國建設華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