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鄉村展新顏 幸福畫卷徐徐開 我市首批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創建工作全數達到培育要求
2024年以來,河源堅持以“頭號工程”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實施,按照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市委“138”具體安排,全面統籌縣的優勢、鎮的特點、村的資源,聚焦承接產業轉移、壯大縣域經濟、加強鄉鎮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重點,科學謀劃項目、抓好工作落實,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描繪出一幅產業興旺、景美人和、協調發展的幸福畫卷。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市首批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創建工作已全數達到培育要求,60個典型村建設桑梓林、巾幗林等各類主題林163個、綠化景觀路108條、美麗庭院2359個、景觀生態林42個及公共休閑綠地146處;第二批100個典型村培育工作有序開展,已完成建設規劃編制、“負面清單”制定,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綠化美化、產業發展為重點培優培強。
首批省級典型鎮順天鎮美景。
優勢產業強勢崛起
在推進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我市突出特色發展,積極培育鎮村優勢產業,聚焦“一糧二茶三佳果”等特色產業,加大資源整合和延鏈補鏈強鏈力度,推進綜合產值超100億元的生態畜禽和超50億元的絲苗米、油茶、茶葉產業的“1+3”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高質量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市18個省級現代產業園加快提質擴容,實現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全面覆蓋。
不僅如此,各縣區還以鄉村休閑旅游業為重點,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文化,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研學、農耕體驗等鄉村旅游業態,激活鄉村振興“微動力源”,帶動鎮域旅游業快速發展,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我市60個首批“百千萬工程”典型村中,有40個典型村發展農業產業、20個典型村發展農文旅產業。休閑農業、農文旅融合發展等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有力地推進了產村融合,實現了產業強村。
鄉村和美持續推進
我市持續推進鄉村和美,協同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宜居宜業水平多維提升。我市農村集中建房試點工作扎實推進。開展農村住房集中建設試點工作,在東源、龍川兩個縣選取6個試點村探索“集約用地、統一規劃、分戶建設”的農房建設新路徑,目前已有141戶完成宅基地分配,其中42戶已動工建設。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截至目前,農村村內道路硬化率達90.6%、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5.07%、整村廁所改造提升完成率達83.7%,全市村莊基本達到干凈整潔有序標準,東源縣駱湖鎮紅花村模式得到省農業農村廳認可并推廣;持續推動“五邊”“四旁”見縫插綠、留白增綠、拆違還綠,全市村莊已種植樹苗164.4萬株,累計創建美麗宜居村1068個、特色精品村159個。
我市鄉村治理水平也持續提升。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健全,村級議事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市運用積分制行政村635個、占比51.13%,運用清單制行政村1096個、占比88.24%,運用鄉村治理線上小程序(包括但不限于“粵治美”“沃視通”)行政村842個、占比67.79%,村民自治實踐進一步深化,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市農業農村局提出,接下來,將深入實施城鄉風貌管控和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以“百千萬工程”典型村、鄉村振興示范帶連線成片建設為重點,科學布局村莊綠化,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特點,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力爭到2025年,廁所革命整村推進100%,創建美麗宜居村80%以上。
本報記者 張濤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1995年1月5日,《河源晚報》創刊。30年光陰,一張報紙見證、記錄了一座城市的成長。后天,是《河源晚報》三十華誕,這個生日同樣屬于所有晚報人。